荀子人性论的当代价值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7-8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7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一) 专著方面 | 第8-9页 |
(二) 论文方面 | 第9-10页 |
三、研究的创新与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性恶论”的时代背景和内容 | 第11-21页 |
一、荀子及“性恶论”的时代背景 | 第11-13页 |
(一) 荀子简介 | 第11页 |
(二) “性恶论”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1-12页 |
(三) “性恶论”形成的理论背景 | 第12-13页 |
二、荀子性恶论的内容 | 第13-19页 |
(一) 性、情、欲与“性伪之分” | 第13-15页 |
(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第15-19页 |
三、“化性起伪” | 第19-21页 |
(一) 化性起伪何以可能 | 第19-20页 |
(二) 化性起伪的条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以人性恶为基础的教育观和修身观 | 第21-29页 |
一、隆礼尊师的教育观 | 第21-25页 |
(一) 荀子论礼 | 第21-23页 |
(二) 荀子言师 | 第23-25页 |
二、内省自励的修身观 | 第25-27页 |
(一) 勤于学、敏于思、践于行 | 第25-26页 |
(二) 持之以恒、志存高远 | 第26-27页 |
三、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荀子人性论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 第29-40页 |
一、崇德向善,为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第29-33页 |
(一)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 第29-31页 |
(二) 当前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二、加强道德教育,为道德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 第33-35页 |
(一) 加强学校德育建设 | 第33-34页 |
(二) 加强家庭道德教育 | 第34页 |
(三) 全面开展社会道德教育 | 第34-35页 |
三、隆礼重法,为道德建设带上“紧箍咒” | 第35-37页 |
(一) 德润人心,以德治国常抓不懈 | 第35-36页 |
(二) 法安天下,依法治国惩恶扬善 | 第36-37页 |
四、修身养性,挺起公民道德建设“精神脊梁” | 第37-40页 |
(一) 自省自励 | 第37-38页 |
(二) 广纳良言 | 第38页 |
(三) 注重内心修养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