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本文合成化合物结构式及名称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40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有机电致发光原理及器件 | 第10-11页 |
1.3 主体材料在OLED的发展 | 第11-29页 |
1.3.1 含N原子的蓝光主体材料 | 第12-14页 |
1.3.2 含Si原子的蓝光主体材料 | 第14-17页 |
1.3.3 二芳基膦氧类主体材料 | 第17-29页 |
1.4 热激发延迟荧光材料 | 第29-37页 |
1.4.1 获得激子的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1.4.2 D-A分子体系-TADF发射 | 第33-34页 |
1.4.3 分子间的D-A体系 | 第34-36页 |
1.4.4 分子内的D-A体系 | 第36-37页 |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37-40页 |
第2章 实验试剂与测试仪器 | 第40-43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40-41页 |
2.1.1 实验中所使用的试剂 | 第40-41页 |
2.2 测试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41-43页 |
2.2.1 核磁(1HNMR)测试 | 第41页 |
2.2.2 电化学测试 | 第41-42页 |
2.2.3 热分析测试 | 第42页 |
2.2.4 单晶X-ray测试 | 第42页 |
2.2.5 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测试 | 第42页 |
2.2.6 磷光光谱及三线态能级测试 | 第42页 |
2.2.7 理论计算 | 第42-43页 |
第3章 氧杂蒽膦氧主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电性能 | 第43-61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4-48页 |
3.1.1 单双膦氧取代螺[芴-9,9'-氧杂蒽]SFXSPO,SFXDPO的合成和表征 | 第44-46页 |
3.1.2 单双膦氧取代硅氧杂蒽SiXantSPO,SiXantDPO的合成和表征 | 第46-4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8-60页 |
3.2.1 结构表征 | 第48-53页 |
3.2.2 光物理性能 | 第53-55页 |
3.2.3 热力学性质 | 第55-56页 |
3.2.4 电化学性能 | 第56-58页 |
3.2.5 量化计算 | 第58-60页 |
3.3 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杂蒽芳香膦氧电致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电性能 | 第61-76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1-65页 |
4.1.1 单双膦氧取代苯基吩噁嗪PXZPSPO,PXZPDPO的合成和表征 | 第61-64页 |
4.1.2 单双膦氧取代苯基吩噻嗪 PTZPSPO,PTZPDPO 的合成和表征 | 第64-6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5-75页 |
4.2.1 结构表征 | 第65-70页 |
4.2.2 光物理表征 | 第70-71页 |
4.2.3 热力学性质 | 第71-72页 |
4.2.4 电化学性能 | 第72-74页 |
4.2.5 量化计算 | 第74-75页 |
4.3 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杂蒽膦氧染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电性能 | 第76-95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77-82页 |
5.1.1 苯基吩噁嗪膦氧染料SPXZPPO,DPXZPPO,TPXZPPO的合成和表征 | 第77-79页 |
5.1.2 苯基吩噻嗪膦氧染料SPTZPPO,DPTZPPO,TPTZPPO的合成和表征 | 第79-82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2-93页 |
5.2.1 结构表征 | 第82-85页 |
5.2.2 光物理表征 | 第85-88页 |
5.2.3 热力学性质 | 第88-90页 |
5.2.4 电化学性能 | 第90-92页 |
5.2.5 量化计算 | 第92-93页 |
5.3 小结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7页 |
附录 | 第107-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