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二章 未成年人观护概念的基本理论 | 第15-18页 |
第一节 未成年人观护制度产生的背景 | 第15-16页 |
一、未成年人罪犯的基本特征 | 第15页 |
二、传统未成年人刑罚执行制度的不足 | 第15页 |
三、涉罪未成年人观护思想观念的发展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观护制度的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未成年人观护制度的基本价值 | 第17-18页 |
一、协调价值 | 第17页 |
二、效益价值 | 第17页 |
三、衔接价值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境内外未成年人观护制度模式发展 | 第18-22页 |
第一节 域外未成年人观护制度模式发展 | 第18-19页 |
一、英国未成年人观护制度模式发展 | 第18页 |
二、美国未成年人观护制度模式发展 | 第18-19页 |
三、日本未成年人观护制度模式发展 | 第19页 |
四、台湾未成年人观护制度模式发展 | 第19页 |
第二节 境内未成年人观护制度模式发展 | 第19-22页 |
一、北京“阳光中途之家”观护制度模式发展 | 第20页 |
二、上海“未成年人社会观护站”观护制度模式发展 | 第20页 |
三、苏州“社区托管合作制度”观护制度模式发展 | 第20-22页 |
第四章 国内未成年人观护制度模式的部分不足 | 第22-25页 |
第一节 制度立法滞后,各部门工作缺乏有机协调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观护对象对观护工作认识不足、配合不高 | 第23页 |
第三节 观护制度工作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 第23-25页 |
第五章 扬州市广陵区“站-社联动”观护制度模式创新实践 | 第25-27页 |
第一节 扬州市广陵区“站-社联动”观护制度模式创新 | 第25页 |
第二节 扬州市广陵区“站-社联动”观护制度模式实践 | 第25-27页 |
第六章 我国未成年人观护制度模式的完善建议 | 第27-30页 |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观护制度立法 | 第27页 |
第二节 完善和加强观护主体机构设置和合作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制定准入机制 | 第28页 |
第四节 建立未成年人观护社会化体系,明确权利义务 | 第28-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