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生物质能概述 | 第13-17页 |
·生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 第13-14页 |
·生物质能转化及利用技术 | 第14-17页 |
·燃料燃烧过程的污染控制 | 第17-22页 |
·氮氧化物的发生与控制 | 第17-20页 |
·硫氧化物的发生与控制 | 第20-22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第2章 生物组分对生物质与煤混燃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生物质与煤混燃及污染排放特性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生物质与煤混燃特性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生物质与煤混燃污染排放特性研究进展 | 第24页 |
·生物组分对生物质与煤混燃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生物组分对生物质热解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生物组分对生物质与煤混燃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第3章 生物质与煤混燃特性实验研究 | 第28-38页 |
·概述 | 第28页 |
·样品准备与预处理 | 第28-29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9页 |
·实验条件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29-32页 |
·实验条件 | 第29页 |
·燃烧曲线特征参数的求取方法 | 第29-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玉米秸秆和铁法煤燃烧特性研究 | 第32-35页 |
·玉米秸秆含量对玉米秸秆与煤混燃特性影响研究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生物组分对生物质与煤混燃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 第38-58页 |
·概述 | 第38页 |
·生物质中生物组分的测定 | 第38-40页 |
·纤维素的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半纤维素的测定方法 | 第39页 |
·木质素的测定方法 | 第39-40页 |
·实验设备与工况 | 第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57页 |
·生物质中生物组分的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不同生物质燃烧特性研究 | 第41-44页 |
·不同生物质与煤混燃特性研究 | 第44-45页 |
·生物组分燃烧特性研究 | 第45-48页 |
·各生物组分对混燃特性影响研究 | 第48-50页 |
·模拟生物质燃烧特性研究 | 第50-52页 |
·模拟生物质与煤混燃特性研究 | 第52-54页 |
·微观形态研究 | 第54-57页 |
·本章小节 | 第57-58页 |
第5章 生物组分对生物质与煤混燃污染排放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 第58-69页 |
·概述 | 第58页 |
·实验装置与工况 | 第58-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7页 |
·玉米秸秆与煤燃烧污染排放特性研究 | 第59-62页 |
·玉米秸秆含量对玉米秸秆与煤混燃污染排放特性影响研究 | 第62-64页 |
·燃烧温度对玉米秸秆与煤混燃污染排放特性影响研究 | 第64-65页 |
·不同生物质与煤混燃污染排放特性研究 | 第65-66页 |
·生物组分燃烧污染排放特性研究 | 第66-67页 |
·本章小节 | 第67-69页 |
第6章 生物质与煤混燃动力学研究及污染排放灰色理论分析 | 第69-82页 |
·概述 | 第69页 |
·生物质与煤混燃动力学研究 | 第69-73页 |
·燃烧动力学方程 | 第69-71页 |
·动力学参数的求取 | 第71-73页 |
·污染物灰色理论分析 | 第73-80页 |
·灰色关联度理论 | 第73-75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75-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