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1-12页 |
1.2.1 时间范围 | 第11页 |
1.2.2 空间范围 | 第11-12页 |
1.3 研究资料 | 第12-14页 |
1.3.1 近代政府出版物 | 第12-13页 |
1.3.2 近代报刊 | 第13页 |
1.3.3 其他古籍 | 第13-14页 |
1.3.4 历史地图 | 第14页 |
1.3.5 其他 | 第14页 |
1.4 研究视角、方法及框架 | 第14-17页 |
1.4.1 研究视角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7页 |
1.5 相关研究成果 | 第17-25页 |
1.5.1 南京近代城市研究 | 第17-22页 |
1.5.2 其他相关研究 | 第22-25页 |
1.6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25-28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6.2 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8-44页 |
2.1 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 | 第28-39页 |
2.1.1 自组织理论 | 第28-31页 |
2.1.2 自组织与城市 | 第31-34页 |
2.1.3 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 | 第34-39页 |
2.2 空间句法 | 第39-44页 |
2.2.1 空间句法的核心理论 | 第39-40页 |
2.2.2 空间句法的三种分割方法 | 第40-41页 |
2.2.3 空间句法的量化指标 | 第41-42页 |
2.2.4 空间句法的优势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南京城市发展的脉络梳理 | 第44-52页 |
3.1 南京史地概略 | 第44-50页 |
3.1.1 自然地理 | 第44-45页 |
3.1.2 历史沿革 | 第45-46页 |
3.1.3 城市建设 | 第46-50页 |
3.2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演进研究的历史分期 | 第50-52页 |
3.2.1 历史分期 | 第50页 |
3.2.2 分期依据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晚清战火中南京城市空间的破坏与衰败(1840-1881) | 第52-91页 |
4.1 大事件回顾——内忧外患 | 第52-65页 |
4.1.1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 第52-55页 |
4.1.2 太平天国运动(1853-1864) | 第55-65页 |
4.2 战乱前后南京的社会组织 | 第65-70页 |
4.2.1 人口 | 第65-66页 |
4.2.2 传统教育 | 第66-69页 |
4.2.3 工业 | 第69-70页 |
4.2.4 商业 | 第70页 |
4.3 城市建设——近代化的先声 | 第70-72页 |
4.3.1 道路 | 第70-71页 |
4.3.2 简易码头 | 第71页 |
4.3.3 教堂 | 第71页 |
4.3.4 公共图书馆 | 第71-72页 |
4.3.5 电报通讯 | 第72页 |
4.4 晚清战火中南京城市空间的破坏与衰败 | 第72-89页 |
4.4.1 南京的空间结构特征 | 第72-82页 |
4.4.2 太平天国统治下南京城市空间的营造 | 第82-85页 |
4.4.3 晚清战火对南京城市空间演进的影响及空间的自我修复 | 第85-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洋务风潮下南京城市空间的转型与发展(1882-1927) | 第91-146页 |
5.1 大事件回顾——西风渐进 | 第91-102页 |
5.1.1 洋务风潮盛行(1861-1911) | 第91-96页 |
5.1.2 下关开埠(1899) | 第96-102页 |
5.2 清末民初南京的社会组织 | 第102-114页 |
5.2.1 工业 | 第102-106页 |
5.2.2 新式教育 | 第106-112页 |
5.2.3 对外贸易 | 第112-113页 |
5.2.4 金融商业 | 第113-114页 |
5.3 城市建设——近代化的展开 | 第114-122页 |
5.3.1 道路交通 | 第115-119页 |
5.3.2 沿江码头 | 第119-120页 |
5.3.3 西式建筑 | 第120-121页 |
5.3.4 邮政通讯 | 第121-122页 |
5.4 洋务风潮下南京城市空间的转型与发展 | 第122-144页 |
5.4.1 南京的空间结构特征 | 第122-127页 |
5.4.2 西风渐进背景下南京城市空间的营造 | 第127-138页 |
5.4.3 洋务风潮对南京城市空间演进的影响及空间的弹性应对 | 第138-14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六章 首都建设期间南京城市空间的规划与重构(1927-1937) | 第146-230页 |
6.1 大事件回顾——首都规划 | 第146-174页 |
6.1.1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 | 第146-147页 |
6.1.2 奉安大典(1925-1929) | 第147-148页 |
6.1.3 首都建设规划(1927-1937) | 第148-174页 |
6.2 国民政府奠都后南京的社会组织 | 第174-184页 |
6.2.1 市区范围 | 第174页 |
6.2.2 人口 | 第174-177页 |
6.2.3 文化教育 | 第177-179页 |
6.2.4 工业 | 第179-181页 |
6.2.5 商业 | 第181-183页 |
6.2.6 金融 | 第183-184页 |
6.3 城市建设——近代化的加快 | 第184-208页 |
6.3.1 道路交通 | 第185-194页 |
6.3.2 近代建筑 | 第194-201页 |
6.3.3 新型住宅区 | 第201-205页 |
6.3.4 公园绿化 | 第205-208页 |
6.4 首都建设期间南京城市空间的规划与重构 | 第208-228页 |
6.4.1 南京的空间结构特征 | 第208-212页 |
6.4.2 城市规划指导下南京城市空间的营造 | 第212-221页 |
6.4.3 首都建设对南京城市空间演进的影响及空间的互动反馈 | 第221-22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228-230页 |
第七章 大事件视角下的南京近代城市空间演进轨迹 | 第230-241页 |
7.1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演进的特征分析 | 第230-235页 |
7.1.1 城市空间演进的外部形态特征 | 第230-232页 |
7.1.2 城市空间演进的内部空间特征 | 第232-235页 |
7.2 大事件影响下的南京近代城市空间演进规律 | 第235-241页 |
7.2.1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的自组织发展 | 第235-237页 |
7.2.2 大事件影响下的南京近代城市空间演进的内在作用机制和具体表现 | 第237-24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241-246页 |
8.1 总结 | 第241-242页 |
8.2 反思 | 第242-246页 |
8.2.1 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局限性 | 第243-244页 |
8.2.2 现代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 第244-246页 |
致谢 | 第246-248页 |
参考文献 | 第248-261页 |
附录 | 第261-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