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中海广场建筑空调系统节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沈阳中海广场建筑围护结构热工特性 | 第19-33页 |
2.1 建筑主要概况 | 第19-21页 |
2.2 气象条件及能耗特点 | 第21-26页 |
2.2.1 气候分区 | 第21页 |
2.2.2 气候特征 | 第21-22页 |
2.2.3 太阳辐射状况 | 第22-23页 |
2.2.4 温度情况 | 第23-24页 |
2.2.5 主导风向 | 第24-25页 |
2.2.6 夏季建筑能耗特点 | 第25页 |
2.2.7 冬季建筑能耗特点 | 第25-26页 |
2.3 建筑围护结构 | 第26-29页 |
2.3.1 屋面的构造 | 第26-27页 |
2.3.2 外墙围护结构的构造 | 第27-28页 |
2.3.3 门窗的构造 | 第28-29页 |
2.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 | 第29-30页 |
2.5 围护结构节能措施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建筑冷热负荷分析 | 第33-47页 |
3.1 建筑冷热负荷理论基础 | 第33-35页 |
3.1.1 建筑围护结构的的得热量及冷负荷 | 第33页 |
3.1.2 得热量与冷负荷之间的关系 | 第33-35页 |
3.2 建筑冷负荷的计算 | 第35-42页 |
3.2.1 冷负荷计算方法概述 | 第35-36页 |
3.2.2 谐波反应法 | 第36-37页 |
3.2.3 冷负荷系数法 | 第37页 |
3.2.4 冷负荷计算方法 | 第37-42页 |
3.3 建筑热负荷的计算 | 第42-43页 |
3.4 建筑湿负荷 | 第43页 |
3.5 建筑负荷计算数据及分析 | 第43-46页 |
3.5.1 冷负荷计算 | 第43-45页 |
3.5.2 热负荷计算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沈阳中海广场空调系统设计 | 第47-53页 |
4.1 建筑供冷系统 | 第47-49页 |
4.1.1 冷源方案 | 第47页 |
4.1.2 制冷设备 | 第47页 |
4.1.3 冷冻水系统 | 第47-48页 |
4.1.4 冷却水系统 | 第48页 |
4.1.5 机房冷却水系统 | 第48-49页 |
4.2 建筑热源 | 第49页 |
4.2.1 热源方案 | 第49页 |
4.2.2 供暖系统设计 | 第49页 |
4.3 空调风系统 | 第49-51页 |
4.4 建筑防排烟系统 | 第51页 |
4.5 自动控制系统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沈阳中海广场空调系统节能分析 | 第53-67页 |
5.1 冷源的节能设计 | 第53-57页 |
5.1.1 制冷主机的节能特性 | 第53-56页 |
5.1.2 特灵三级压缩离心式冷水机组 | 第56-57页 |
5.2 冷水机组余热回收技术 | 第57-59页 |
5.2.1 部分余热回收 | 第57-58页 |
5.2.2 全部热回收 | 第58-59页 |
5.3 排风热回收技术 | 第59-60页 |
5.3.1 排风热回收技术原理 | 第59页 |
5.3.2 空气处理过程中的能量回收 | 第59-60页 |
5.4 建筑空调系统优化管理 | 第60-61页 |
5.4.1 空调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模式 | 第60-61页 |
5.4.2 智能化管理模式空调系统工作特征分析 | 第61页 |
5.4.3 系统特征参数的选择 | 第61页 |
5.5 建筑的运行监管 | 第61-63页 |
5.6 建筑空调系统能耗分析 | 第63-6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