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5页 |
1.1 论文来源及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工区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开展的实际工作量 | 第13-14页 |
1.5 取得的成果与认识 | 第14-15页 |
第2章 地质概况 | 第15-20页 |
2.1 构造特征 | 第15-16页 |
2.1.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5页 |
2.1.2 工区构造特征 | 第15-16页 |
2.2 地层特征 | 第16-17页 |
2.3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17-20页 |
2.3.1 小层划分方案的最终确定 | 第17-18页 |
2.3.2 小层连井剖面效果图 | 第18-20页 |
第3章 沉积相标志、类型 | 第20-28页 |
3.1 沉积相标志 | 第20-24页 |
3.1.1 岩性标志 | 第20-21页 |
3.1.2 沉积构造标志 | 第21-22页 |
3.1.3 古生物标志 | 第22-24页 |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研究 | 第24-28页 |
3.2.1 沉积相类型划分 | 第24页 |
3.2.2 沉积相特征 | 第24-28页 |
第4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28-57页 |
4.1 岩心观察与描述 | 第28-35页 |
4.1.1 苏75-57-35井岩心分析 | 第28-30页 |
4.1.2 苏104井岩心分析 | 第30-31页 |
4.1.3 苏75-65-22井岩心分析 | 第31-33页 |
4.1.4 苏75-73-26井岩心分析 | 第33页 |
4.1.5 苏75井岩心分析 | 第33-35页 |
4.2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 第35-39页 |
4.3 连井沉积微相剖面特征分析 | 第39-42页 |
4.4 砂岩展布特征分析 | 第42-52页 |
4.4.1 盒8段与山1段各小层砂岩厚度分析 | 第42-46页 |
4.4.2 砂泥界限划定与砂地比统计 | 第46页 |
4.4.3 盒8段和山1段各小层砂地比分析 | 第46-50页 |
4.4.4 盒8段和山1段有效砂岩厚度等值线图特征分析 | 第50-52页 |
4.5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52-57页 |
4.5.1 盒8段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特征 | 第52-55页 |
4.5.2 山1段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特征 | 第55-57页 |
第5章 有利区带预测 | 第57-61页 |
5.1 有利区带预测 | 第57-59页 |
5.2 西北部有利区块分析 | 第59-61页 |
5.2.1 工区气藏成藏要素分析 | 第59-60页 |
5.2.2 西北部有利区块分析 | 第60-61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