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1 人工草地 | 第10-12页 |
1.2 人工草地建植适宜性评价指标及评价指标体系 | 第12-16页 |
1.2.1 人工草地建植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12-13页 |
1.2.2 有效土层厚度 | 第13-14页 |
1.2.3 土壤有机质 | 第14-15页 |
1.2.4 地形地貌与人工草地建植的关系 | 第15-16页 |
1.3 人工草地建植适宜性评价系统 | 第16页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3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16-28页 |
3.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3.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19页 |
3.2.1 基本概况 | 第18页 |
3.2.2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3.2.3 气候特征 | 第18-19页 |
3.3 试验内容和方法 | 第19-22页 |
3.3.1 评价指标确定 | 第19-20页 |
3.3.2 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 第20-22页 |
3.3.3 人工草地建植适宜性评价系统建立 | 第22页 |
3.4 指标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22-28页 |
3.4.1 有效土层厚度 | 第22-23页 |
3.4.2 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PK,土壤pH,土壤质地 | 第23-24页 |
3.4.3 坡度、海拔、地形部位 | 第24-25页 |
3.4.4 交通通达度 | 第25-26页 |
3.4.5 连片性 | 第26页 |
3.4.6 红原县景观类型现状 | 第26-28页 |
3.4.7 气象数据收集 | 第2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8-53页 |
4.1 评价指标确立 | 第28-32页 |
4.1.1 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 第28-30页 |
4.1.2 计算因子得分 | 第30页 |
4.1.3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权重系数 | 第30-32页 |
4.2 评价体系确立 | 第32-34页 |
4.2.1 评价因子隶属度 | 第32-34页 |
4.2.2 综合评价 | 第34页 |
4.3 指标数据获取 | 第34-46页 |
4.3.1 各指标空间分布状况 | 第34-45页 |
4.3.2 红原县最佳采样距离确定 | 第45-46页 |
4.4 人工草地建植适宜性评价系统 | 第46-53页 |
4.4.1 运行环境 | 第46页 |
4.4.2 平台设计 | 第46-48页 |
4.4.3 系统实现主要技术 | 第48页 |
4.4.4 系统主要功能及实现 | 第48-53页 |
4.4.4.1 系统用户 | 第49页 |
4.4.4.2 模块分析 | 第49页 |
4.4.4.3 数据管理 | 第49页 |
4.4.4.4 评分标准管理 | 第49-50页 |
4.4.4.5 组合权重公式 | 第50-51页 |
4.4.4.6 分析图计算 | 第51-52页 |
4.4.4.7 系统验证 | 第52页 |
4.4.4.8 系统评估 | 第52-53页 |
4.4.4.9 系统模块扩展 | 第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6. 不足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4页 |
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