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1.1 苯酚的来源、危害及治理方法 | 第16-18页 |
1.1.1 苯酚的来源及危害 | 第16-17页 |
1.1.2 苯酚的治理方法 | 第17-18页 |
1.2 生物修复技术 | 第18-20页 |
1.2.1 生物修复技术简介 | 第18页 |
1.2.2 植物修复技术 | 第18-19页 |
1.2.3 微生物修复技术 | 第19页 |
1.2.4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 第19-20页 |
1.3 红蓼简介及其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3.1 红蓼简介 | 第20-21页 |
1.3.2 红蓼在水体净化中的应用 | 第21页 |
1.3.3 红蓼的其他应用 | 第21-22页 |
1.3.4 红蓼种子萌发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 漆酶及其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4.1 漆酶简介 | 第23页 |
1.4.2 漆酶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 第23-25页 |
1.4.3 漆酶的应用 | 第25页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1.5.1 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1.5.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苯酚对红蓼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27-36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7-2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1.2 主要实验设备 | 第28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2.2.1 苯酚对红蓼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9-31页 |
2.2.2 苯酚对红蓼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3 苯酚对红蓼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4 苯酚对红蓼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3-35页 |
2.3 讨论 | 第35-36页 |
2.3.1 低浓度苯酚对红蓼种子及幼苗的促进作用 | 第35页 |
2.3.2 红蓼在含酚水体中具有耐受性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红蓼根际微生物中产漆酶降解苯酚真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36-48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6-40页 |
3.1.1 主要实验设备 | 第36页 |
3.1.2 培养基 | 第36-37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3.2.1 筛选结果 | 第40-41页 |
3.2.2 氧化带测定 | 第41-42页 |
3.2.3 菌株漆酶活性测定 | 第42页 |
3.2.4 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 第42-43页 |
3.2.5 菌株形态学鉴定 | 第43-44页 |
3.2.6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4-47页 |
3.3 讨论 | 第47-48页 |
3.3.1 产漆酶菌的分离纯化 | 第47页 |
3.3.2 鉴定ITS序列的选择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菌株YYR7降解苯酚能力及其与红蓼联用效果研究 | 第48-60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8-50页 |
4.1.1 主要实验设备 | 第48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8页 |
4.2.1 不同菌龄菌株YYR7对苯酚降解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2 不同pH条件对菌株YYR7降解苯酚的影响 | 第51-53页 |
4.2.3 不同初始浓度苯酚对菌株YYR7降解苯酚的影响 | 第53-56页 |
4.2.4 菌株YYR7与红蓼联用效果实验 | 第56-58页 |
4.3 讨论 | 第58-60页 |
4.3.1 不同菌龄菌株YYR7对苯酚降解的影响 | 第58页 |
4.3.2 不同pH条件对菌株YYR7降解苯酚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3 不同初始浓度苯酚对菌株YYR7降解苯酚的影响 | 第59页 |
4.3.4 菌株YYR7与红蓼联用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结论 | 第60-61页 |
5.2 创新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