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 | 第10-11页 |
1.3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 | 第11页 |
1.4 超级电容器的前景 | 第11页 |
1.5 锂离子电池的概述 | 第11-14页 |
1.5.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1.5.2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 | 第12-14页 |
1.6 锂离子电池的分类 | 第14-16页 |
1.7 锂离子电池的优势与应用 | 第16页 |
1.8 本论文选题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2 实验技术与表征方法 | 第19-27页 |
2.1 实验流程 | 第19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9-21页 |
2.2.1 实验试剂与原料 | 第19-20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2.3 材料的形貌与化学组成的表征方法 | 第21-24页 |
2.4 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 第24-27页 |
2.4.1 循环伏安法 | 第24页 |
2.4.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24页 |
2.4.3 循环寿命测试 | 第24-25页 |
2.4.4 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 | 第25-27页 |
3 缺氧型的氧化钨纳米棒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的研究 | 第27-47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缺氧型WO_3纳米棒电极的合成与表征 | 第27-34页 |
3.2.1 缺氧型WO_3纳米棒在碳布上的制备 | 第27-29页 |
3.2.2 缺氧型WO_3纳米棒的结构与成分分析 | 第29-34页 |
3.3 缺氧型WO_3纳米棒单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4-44页 |
3.3.1 WO_3纳米棒单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4-35页 |
3.3.2 电还原电位对WO_3纳米棒的影响 | 第35-38页 |
3.3.3 电还原时间对WO_3纳米棒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4 缺氧型WO_3纳米棒单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40-44页 |
3.4 水系超级电容器的组装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44-45页 |
3.4.1 水系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 第44页 |
3.4.2 水系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氮掺杂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容性能的研究 | 第47-61页 |
4.1 引言 | 第47-49页 |
4.2 LiMn_2O_4正极材料的制备 | 第49页 |
4.3 电极片的制备与扣式半电池的组装测试 | 第49-50页 |
4.3.1 电极片制备的具体步骤 | 第49-50页 |
4.3.2 扣式电池的组装与测试 | 第50页 |
4.4 锰酸锂正极材料的优化 | 第50-60页 |
4.4.1 不同合成温度对LiMn_2O_4正极材料的形貌、结构、成分的影响 | 第50-53页 |
4.4.2 不同合成温度的LiMn_2O_4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53-54页 |
4.4.3 氮掺杂温度对LiMn_2O_4正极材料的形貌、结构、成分的影响 | 第54-57页 |
4.4.4 不同掺杂温度对LiMn_2O_4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57-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总结 | 第61页 |
5.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