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论文选题 | 第10-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2 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1.3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 | 第17-23页 |
1.2.1 信息时代城市(镇)空间形态研究 | 第17-21页 |
1.2.2 智慧型城市(镇)空间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1.2.3 城市(镇)空间形态及其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第22-23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23-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25页 |
1.4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 | 第25-28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25页 |
1.4.2 未尽事宜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城市(镇)空间形态发展概述 | 第28-50页 |
2.1 纵向:城市(镇)空间形态历史发展脉络梳理 | 第28-40页 |
2.1.1 农业社会城市(镇)空间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28-33页 |
2.1.2 工业社会城市(镇)空间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33-38页 |
2.1.3 信息社会城市(镇)-智慧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 第38-40页 |
2.2 横向:中外智慧型城市(镇)建设对比研究 | 第40-48页 |
2.2.1 中外智慧城市(镇)试点建设比较 | 第41-46页 |
2.2.2 中外智慧城市(镇)建设指标体系比较 | 第46-48页 |
2.3 小结:智慧型城市(镇)影响因素确定 | 第48-50页 |
2.3.1 纵向——影响因素探讨 | 第48-49页 |
2.3.2 横向——影响因素探讨 | 第49页 |
2.3.3 影响因素确定 | 第49-50页 |
第三章 智慧型城市(镇)空间形态发展影响单因素分析 | 第50-70页 |
3.1 基础因素 | 第50-54页 |
3.1.1 自然因素 | 第50-51页 |
3.1.2 资源因素 | 第51-53页 |
3.1.3 区位因素 | 第53页 |
3.1.4 基础设施因素 | 第53-54页 |
3.2 动力因素 | 第54-58页 |
3.2.1 主体因素 | 第54-55页 |
3.2.2 经济因素 | 第55-56页 |
3.2.3 技术因素 | 第56-57页 |
3.2.4 产业因素 | 第57-58页 |
3.3 社会人文因素 | 第58-63页 |
3.3.1 行为心理因素 | 第58-60页 |
3.3.2 城市规划因素 | 第60-61页 |
3.3.3 政府因素 | 第61-62页 |
3.3.4 城市管理因素 | 第62-63页 |
3.4 其他因素 | 第63-64页 |
3.4.1 文化因素 | 第63-64页 |
3.4.2 创新因素 | 第64页 |
3.5 小结:区域-城市-近人尺度层级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第64-70页 |
3.5.1 区域空间层级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3.5.2 城市空间层级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3.5.3 近人尺度空间层级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第67-70页 |
第四章 智慧型城市(镇)空间形态发展影响多因素分析 | 第70-92页 |
4.1 多因素作用下智慧型城市(镇)案例分析 | 第70-80页 |
4.1.1 区域层级——以长三角地区智能出行研究为例 | 第70-73页 |
4.1.2 城市层级——以成都市天府新城规划为例 | 第73-78页 |
4.1.3 城市-近人尺度层级——以杭州云栖小镇规划为例 | 第78-80页 |
4.2 多因素作用下典型案例影响因素权重分析——以天津中新生态城为例 | 第80-87页 |
4.2.1 天津中新生态城智慧城市(镇)试点介绍 | 第80-84页 |
4.2.2 以德尔菲法为基础的定量计算影响因素权重方法介绍及数据处理 | 第84-86页 |
4.2.3 影响因素权重计算结果 | 第86-87页 |
4.3 多因素作用下的智慧型城市(镇)空间形态分析 | 第87-90页 |
4.3.1 主导因素作用下的智慧型城市(镇)空间形态分析 | 第87-89页 |
4.3.2 协同因素作用下的智慧型城市(镇)空间形态分析 | 第89-90页 |
4.4 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智慧型城市(镇)空间形态发展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 第92-100页 |
5.1 作用方向分析 | 第92-96页 |
5.1.1 建设目标 | 第92-95页 |
5.1.2 空间形态发展特征分析 | 第95-96页 |
5.2 动力机制与作用效力分析 | 第96-99页 |
5.2.1 动力机制分析 | 第97-98页 |
5.2.2 作用效力分析 | 第98-99页 |
5.3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实例与应用 | 第100-122页 |
6.1 区域层级实例应用——以京津冀智慧城市试点选择为例 | 第100-105页 |
6.1.1 京津冀智慧城市试点空间布局 | 第100-102页 |
6.1.2 京津冀智慧城市试点空间形态类型解析 | 第102-104页 |
6.1.3 区域层级智慧型城市(镇)应用指导 | 第104-105页 |
6.2 城市层级及近人尺度层级实例应用——以沧州御河南湖景观带规为例 | 第105-121页 |
6.2.1 沧州御河南湖景观带空间形态发展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第105-112页 |
6.2.2 沧州御河南湖景观带空间形态智慧化设计策略和方法 | 第112-116页 |
6.2.3 沧州御河南湖景观带空间形态分析 | 第116-120页 |
6.2.4 城市层级和近人尺度层级智慧型城市(镇)应用指导 | 第120-121页 |
6.3 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122-126页 |
7.1 智慧型城市(镇)空间形态发展影响问题解析 | 第122-124页 |
7.1.1 智慧型城市(镇)建设须因地制宜 | 第122-123页 |
7.1.2 避免智慧型城市(镇)建设走入误区 | 第123-124页 |
7.2 启示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7.2.1 启示 | 第124-125页 |
7.2.2 展望 | 第125-126页 |
附录 A | 第126-134页 |
附录 B | 第134-136页 |
图表目录 | 第136-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