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5页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5-16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6页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2 研究路线 | 第17-18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传统村落 | 第18页 |
2.1.2 传统村落保护 | 第18-19页 |
2.1.3 乡村振兴战略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0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21页 |
2.2.3 社区参与理论 | 第21-22页 |
3 永泰县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 第22-31页 |
3.1 永泰县传统村落保护背景 | 第22页 |
3.2 永泰县传统村落现状 | 第22-24页 |
3.2.1 数量与分布情况 | 第22-23页 |
3.2.2 文化资源构成 | 第23-24页 |
3.3 永泰县传统村落保护的主要做法 | 第24-28页 |
3.3.1 公共政策制定方面 | 第25-26页 |
3.3.2 组织与执行方面 | 第26-27页 |
3.3.3 资金投入方面 | 第27-28页 |
3.3.4 旅游开发方面 | 第28页 |
3.4 永泰县传统村落保护的经验总结 | 第28-31页 |
4 永泰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9页 |
4.1 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4.1.1 传统村落肌理和建筑风貌遭到破坏 | 第31页 |
4.1.2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执行难度大 | 第31-32页 |
4.1.3 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存在短板 | 第32-33页 |
4.1.4 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力度不够 | 第33-34页 |
4.1.5 民众参与积极性不强 | 第34页 |
4.2 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4.2.1 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和方向有待匡正 | 第34-35页 |
4.2.2 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 | 第35页 |
4.2.3 政策保障不到位 | 第35-36页 |
4.2.4 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限制村落资源的开发 | 第36页 |
4.2.5 保护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 第36-37页 |
4.2.6 产权问题制约传统村落保护 | 第37-39页 |
5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永泰县传统村落保护的有关建议 | 第39-47页 |
5.1 基本原则 | 第39-41页 |
5.1.1 加强村落公共资源管理 | 第39-40页 |
5.1.2 提高民众参与度 | 第40页 |
5.1.3 促进保护与开发的协调 | 第40-41页 |
5.2 永泰县传统村落保护的建议 | 第41-47页 |
5.2.1 加强立法保护和政策保障,不断完善保护体系 | 第41-42页 |
5.2.2 加强资源评估,编制科学的保护与开发规划 | 第42页 |
5.2.3 推行社区参与模式,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 第42-43页 |
5.2.4 搭建多元化的投资融资平台,解决资金短缺的困境 | 第43-44页 |
5.2.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产业发展 | 第44-45页 |
5.2.6 完善产权制度建设,破解乡土建筑产权难题 | 第45页 |
5.2.7 提升文化保护意识,协调好文化资源的创新性保护与深层次开发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