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隧道围岩形变量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 | 第9-10页 |
1.2 现有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接触性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非接触性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数字图像处理监测隧道形变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系统设计 | 第17-26页 |
2.1 系统硬件设计 | 第17-22页 |
2.1.1 “井”字标靶的设计 | 第19-20页 |
2.1.2 光学成像元件 | 第20页 |
2.1.3 镜头 | 第20-21页 |
2.1.4 激光点的特点 | 第21-22页 |
2.2 系统软件设计 | 第22-25页 |
2.2.1 整体结构模块 | 第22-23页 |
2.2.2 软件算法组成 | 第23-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图像预处理 | 第26-44页 |
3.1 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 | 第26-28页 |
3.1.1 数字图像的数学表示 | 第26-27页 |
3.1.2 几种常见的数字图像 | 第27-28页 |
3.2 图像滤波 | 第28-35页 |
3.2.1 高斯滤波 | 第28-31页 |
3.2.2 形态学滤波 | 第31-35页 |
3.3 不同颜色网格分割 | 第35-39页 |
3.3.1 颜色空间模型 | 第35-37页 |
3.3.2 基于RGB和HSI空间模型的颜色分割 | 第37-39页 |
3.4 十字交叉点提取 | 第39-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网格空间位置重建 | 第44-58页 |
4.1 坐标空间建模 | 第44-51页 |
4.1.1 畸变对测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4.1.2 坐标空间分配 | 第47-51页 |
4.2 连通体标记 | 第51-55页 |
4.2.1 区域的连通性分析 | 第51-52页 |
4.2.2 连通区域标记 | 第52-55页 |
4.3 网格空间坐标建立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光斑定位 | 第58-68页 |
5.1 光斑图像分割 | 第58-61页 |
5.1.1 阈值分割 | 第58-60页 |
5.1.2 光斑中心位置定位 | 第60-61页 |
5.2 光斑图像的区域定位 | 第61-66页 |
5.3 光斑图像的精确定位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空间坐标转换 | 第68-79页 |
6.1 数字图像坐标系 | 第68-69页 |
6.2 空间折算系数 | 第69-75页 |
6.2.1 现有算法分析 | 第70-71页 |
6.2.2 本文采用的算法 | 第71-75页 |
6.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5-7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79-80页 |
7.2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