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智慧养老发展能力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1 智慧养老 | 第19-20页 |
2.1.2 智慧养老发展能力 | 第20页 |
2.2 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的相关概念 | 第20-23页 |
2.2.1 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 第20-21页 |
2.2.2 智慧养老服务对象 | 第21-22页 |
2.2.3 智慧养老服务的特征 | 第22-23页 |
2.3 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 | 第23-25页 |
2.3.1 评价和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 | 第23-24页 |
2.3.2 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的原则 | 第24-25页 |
第3章 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32页 |
3.1 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5-26页 |
3.1.1 科学性原则 | 第25页 |
3.1.2 层次性原则 | 第25页 |
3.1.3 可比性原则 | 第25-26页 |
3.1.4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6页 |
3.2 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 | 第26-28页 |
3.2.1 构建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前的准备工作 | 第26-27页 |
3.2.2 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27-28页 |
3.3 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8-32页 |
3.3.1 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29页 |
3.3.2 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解析 | 第29-32页 |
第4章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 第32-39页 |
4.1 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2-34页 |
4.1.1 常用的评价方法 | 第32-33页 |
4.1.2 粗糙集模型的优势分析 | 第33-34页 |
4.2 粗糙集的有关理论 | 第34-36页 |
4.2.1 粗糙集方法的基本介绍 | 第34-35页 |
4.2.2 粗糙集理论的基本定义 | 第35-36页 |
4.2.3 粗糙集信息系统的属性重要度与权重确定 | 第36页 |
4.3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的决策分析算法 | 第36-39页 |
4.3.1 数据离散化处理 | 第36-37页 |
4.3.2 构建决策表 | 第37页 |
4.3.3 获取指标权重 | 第37-38页 |
4.3.4 评价值的确定 | 第38-39页 |
第5章 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 第39-54页 |
5.1 样本选取、样本的研究背景与数据来源 | 第39-41页 |
5.1.1 样本选取 | 第39-40页 |
5.1.2 样本的研究背景 | 第40-41页 |
5.1.3 数据来源 | 第41页 |
5.2 智慧养老发展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41-52页 |
5.2.1 数据的收集 | 第41-42页 |
5.2.2 数据的处理 | 第42-44页 |
5.2.3 确定指标权重 | 第44-50页 |
5.2.4 求取评价值 | 第50-51页 |
5.2.5 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51-52页 |
5.3 智慧养老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第52-54页 |
5.3.1 完善智慧养老设施设备 | 第52页 |
5.3.2 培养智慧养老专业人才 | 第52-53页 |
5.3.3 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 第53页 |
5.3.4 优化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 第53-5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54页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