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4页 |
1.1.1 国内外水资源现状 | 第8-10页 |
1.1.2 国内外供水管网漏损管理现状 | 第10-12页 |
1.1.3 研究意义及必要性 | 第12-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2.1 基于供水管网数据的漏损分析评价及管理控制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2 基于检测设备的漏损管理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3.4 创新点 | 第24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4-25页 |
第2章 水平衡分析方法及案例研究 | 第25-38页 |
2.1 国内外水量平衡表的对比 | 第25-27页 |
2.2 自上而下的水平衡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2.3 自下而上的水平衡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2.4 水平衡分析案例研究 | 第33-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管网漏损评价指标的对比及适用性研究 | 第38-57页 |
3.1 供水管网漏损的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3.2 漏损率 | 第39-44页 |
3.2.1 供水总量对漏损率的影响 | 第39-42页 |
3.2.2 压力对漏损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 单位管长的漏损/漏失水量 | 第44-47页 |
3.3.1 管径对单位管长漏损水量指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2 用户连接管对单位管长漏损水量指标的影响 | 第45-47页 |
3.4 供水管网漏失指数 | 第47-56页 |
3.4.1 不可避免漏失水量 | 第47-50页 |
3.4.2 供水管网漏失指数分析 | 第50-53页 |
3.4.3 供水管网漏失指数在我国的适用性 | 第53-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背景漏失指数(BLI)的研究 | 第57-68页 |
4.1 背景漏失指数(BLI)研究方法概述 | 第57-58页 |
4.2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58-61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58-59页 |
4.2.2 最小夜间流量 | 第59-60页 |
4.2.3 管长 | 第60-61页 |
4.2.4 用户连接管个数 | 第61页 |
4.2.5 夜间用水量 | 第61页 |
4.2.6 压力 | 第61页 |
4.3 背景漏失指数的建立 | 第61-65页 |
4.3.1 平房计量分区背景漏失指数的建立 | 第61-63页 |
4.3.2 楼宇计量分区背景漏失指数的建立 | 第63-65页 |
4.4 背景漏失指数的应用 | 第65-66页 |
4.4.1 平房计量分区 | 第65-66页 |
4.4.2 楼宇计量分区 | 第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5.2 建议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