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黑龙江省垦区二早水稻区域试验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综合评价

摘要第9-10页
英文摘要第10-11页
1 前言第12-17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7-20页
    2.1 试验材料第17页
    2.2 试验设计第17-18页
        2.2.1 试验区的选择第17-18页
        2.2.2 种植方法第18页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8-19页
        2.3.1 生育期第18页
        2.3.2 农艺性状第18页
        2.3.3 田间抗病性第18页
        2.3.4 产量性状第18页
        2.3.5 小区产量第18-19页
    2.4 数据统计第19-2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0-34页
    3.1 多点区域试验情况第20-26页
        3.1.1 生育期第20-22页
        3.1.2 产量水平第22页
        3.1.3 产量构成因素第22-26页
    3.2 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第26-28页
        3.2.1 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分析第26-27页
        3.2.2 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相关分析第27-28页
        3.2.3 每穗实粒数与产量的相关分析第28页
    3.3 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综合影响第28-29页
    3.4 不同品种的产量稳定性分析第29-34页
        3.4.1 品种稳定性及试点鉴别力的AMMI模型双标图与值分析第30-31页
        3.4.2 利用AMMI模型对参试品种排序第31页
        3.4.3 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第31-32页
        3.4.4 适应性分析第32-34页
4 讨论第34-37页
    4.1 试验品种产量性状及产量稳定性、环境判别力分析第34页
    4.2 试验品种产量性状及产量相关、通径分析第34-35页
    4.3 改进区域试验技术的措施第35-36页
    4.4 充分发掘和利用水稻区域试验数据第36页
    4.5 结果可靠性说明第36-37页
5 结论第37-38页
致谢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4页
附录第44-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标记开发与应用
下一篇:生长素、乙烯利对大豆生根及茎伸长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