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1 人地关系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生态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2-25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2-23页 |
2.2 生态环境概况 | 第23页 |
2.2.1 气候概况 | 第23页 |
2.2.2 地质地貌 | 第23页 |
2.2.3 生物资源 | 第23页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5-30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25页 |
3.2 数据预处理 | 第25-26页 |
3.2.1 波段融合 | 第25-26页 |
3.2.2 几何校正 | 第26页 |
3.2.3 遥感影像裁剪 | 第26页 |
3.3 湿地土地利用分类 | 第26-29页 |
3.3.1 解译标准 | 第26-27页 |
3.3.2 分类结果及精度检验 | 第27-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升金湖湿地人地关系演变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 第30-37页 |
4.1 湿地人地关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 第30页 |
4.2 升金湖湿地人地关系现状 | 第30-32页 |
4.2.1 森林资源损失严重 | 第30-31页 |
4.2.2 水资源状况日趋紧张 | 第31页 |
4.2.3 土地退化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 第31-32页 |
4.3 升金湖湿地人地关系演变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4.3.1 自然因素 | 第32页 |
4.3.2 社会经济因素 | 第32-33页 |
4.4 升金湖湿地人地关系演变机制 | 第33-36页 |
4.4.1 升金湖湿地人地关系演变的内部作用机制 | 第33-34页 |
4.4.2 升金湖湿地人地关系演变的外部作用机制 | 第34-35页 |
4.4.3 升金湖湿地人地关系演变的整体作用机制 | 第35-3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升金湖湿地生态承载力演变过程与动力机制 | 第37-58页 |
5.1 生态承载力的定量化研究 | 第37页 |
5.2.1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 第37页 |
5.2.2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第37页 |
5.2 升金湖湿地生态承载力演变过程 | 第37-45页 |
5.2.1 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5.2.2 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变化 | 第39-41页 |
5.2.3 分地类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变化 | 第41-45页 |
5.3 升金湖湿地生态承载力演变动力机制 | 第45-47页 |
5.3.1 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 第45-47页 |
5.3.2 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 第47页 |
5.3.3 气候及水文条件的影响 | 第47页 |
5.3.4 土地生产能力的影响 | 第47页 |
5.4 升金湖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 第47-54页 |
5.4.1 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 第47-49页 |
5.4.2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第49-50页 |
5.4.3 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5.4.4 升金湖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 第51-54页 |
5.5 珍稀水禽对生态承载力变化的响应 | 第54-56页 |
5.6 升金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 第5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