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缩略语Abbreviation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葡萄再生途径 | 第10-20页 |
2.1 器官发生途径 | 第10页 |
2.2 体细胞胚发生途径 | 第10-11页 |
2.3 影响体细胞胚发生的因素 | 第11-20页 |
2.3.1 基因型 | 第11-19页 |
2.3.2 外植体类型 | 第19-20页 |
2.3.3 培养基组成 | 第20页 |
2.3.4 光照强度 | 第20页 |
3 遗传转化影响因素 | 第20-26页 |
3.1 标记基因 | 第20-21页 |
3.2 转化方法 | 第21页 |
3.3 受体材料 | 第21页 |
3.4 菌株类型 | 第21页 |
3.5 抗生素种类及浓度 | 第21-22页 |
3.6 不同处理方式 | 第22-26页 |
4 乙烯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4.1 乙烯生物合成调控 | 第26页 |
4.2 ACC酶(ACS)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欧洲葡萄无核白和红地球体细胞胚的诱导 | 第29-36页 |
1 引言 | 第2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9-3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0页 |
2.2.1 外植体采集与消毒 | 第30页 |
2.2.2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0页 |
2.2.3 体细胞胚的诱导、萌发及成苗 | 第30页 |
2.2.4 红地球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3.1 无核白、红地球葡萄外植体的采集与消毒 | 第30-31页 |
3.2 无核白、红地球葡萄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1-32页 |
3.3 葡萄体细胞胚萌发及成苗 | 第32-33页 |
3.4 红地球的最佳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 | 第33-34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34-36页 |
4.1 讨论 | 第34-35页 |
4.2 结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VvACS1基因转化欧洲葡萄无核白的研究 | 第36-48页 |
1 引言 | 第3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6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6-41页 |
2.2.1 R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2.2.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7页 |
2.2.3 VvACS1基因的克隆 | 第37页 |
2.2.4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及回收 | 第37页 |
2.2.5 回收DNA与克隆载体连接转化 | 第37-38页 |
2.2.6 重组克隆的验证及测序 | 第38-39页 |
2.2.7 农杆菌介导VvACS1基因转化 | 第39页 |
2.2.8 脱菌、抗性植株筛选 | 第39页 |
2.2.9 转化后筛选培养及萌发成苗 | 第39页 |
2.2.10 抗性植株的检测 | 第39-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3.1 农杆菌介导的VvACS1基因的遗传转化 | 第41-42页 |
3.2 抗性株系的PCR检测 | 第42-43页 |
3.3 过量表达VvACS1基因对葡萄根发育影响的分析 | 第43-44页 |
3.4 转基因植株的ACS基因的RT-PCR分析 | 第44页 |
3.5 转基因株系叶片ACS酶活分析 | 第44-45页 |
3.6 转基因株系叶片乙烯释放速率分析 | 第45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5-48页 |
4.1 讨论 | 第45-46页 |
4.2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英文摘要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