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国外大豆生产现状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大豆生产现状 | 第14-15页 |
1.3 安徽省大豆生产现状 | 第15页 |
1.4 播期和密度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5-16页 |
1.4.1 播期和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第15-16页 |
1.4.2 播期和密度对大豆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16页 |
1.5 高温对大豆生理生化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6-19页 |
1.5.1 高温对大豆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16-18页 |
1.5.2 高温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8-19页 |
2 引言 | 第19-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3.1 亲本分析与品种选育 | 第20-21页 |
3.1.1 选育背景及目标 | 第20页 |
3.1.2 亲本分析 | 第20页 |
3.1.3 选育过程 | 第20-21页 |
3.1.4 涡豆6号品质测定及抗性鉴定方法 | 第21页 |
3.2 播期与密度试验 | 第21-22页 |
3.2.1 试验地概况 | 第21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2页 |
3.3 高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22-25页 |
3.3.1 试验地概况 | 第22页 |
3.3.2 温度处理 | 第22-23页 |
3.3.3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方法 | 第23页 |
3.3.4 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方法 | 第23页 |
3.3.5 MDA含量测定方法 | 第23页 |
3.3.6 SOD活性测定 | 第23-24页 |
3.3.7 POD活性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37页 |
4.1 涡豆6号特征特性及品种鉴定 | 第25-29页 |
4.1.1 涡豆6号植物学特性 | 第25页 |
4.1.2 涡豆6号品质特征 | 第25-26页 |
4.1.3 涡豆6号抗病性鉴定 | 第26页 |
4.1.4 涡豆6号抗倒伏性及其他抗性鉴定 | 第26-27页 |
4.1.5 区域试验产量表现 | 第27-28页 |
4.1.6 生产试验产量表现 | 第28-29页 |
4.2 播期和密度对涡豆6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第29-32页 |
4.2.1 播期和密度对涡豆6号株型的影响 | 第29-30页 |
4.2.2 播期和密度对涡豆6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0-31页 |
4.2.3 播期和密度对涡豆6号脂肪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4.3 高温对涡豆6号各生育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2-37页 |
4.3.1 可溶性糖含量 | 第32页 |
4.3.2 脯氨酸含量 | 第32-33页 |
4.3.3 不同时期温度处理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第33-34页 |
4.3.4 不同时期温度处理SOD的变化 | 第34页 |
4.3.5 不同时期温度处理POD的变化 | 第34-35页 |
4.3.6 高温对涡豆6号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5-37页 |
5 讨论 | 第37-40页 |
5.1 涡豆6号选育经验 | 第37页 |
5.1.1 明确育种目标 | 第37页 |
5.1.2 亲本的选配 | 第37页 |
5.1.3 后代选择原则 | 第37页 |
5.2 种植密度与播期对涡豆6号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7-38页 |
5.3 不同生育时期高温对涡豆6号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8-40页 |
6 结论 | 第40-41页 |
6.1 涡豆6号选育结果及特征特性 | 第40页 |
6.2 涡豆6号适宜的播期和密度 | 第40页 |
6.3 高温对涡豆6号生育期的影响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