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锂硫电池概述 | 第15-18页 |
1.2.1 锂硫电池电化学反应 | 第15-17页 |
1.2.2 锂硫电池应用存在的挑战 | 第17-18页 |
1.3 锂硫电池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1.3.1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3.2 锂硫电池隔膜材料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明胶包覆硫正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29-47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30-31页 |
2.2.2 明胶包覆硫颗粒的控制制备 | 第31页 |
2.2.3 明胶包覆硫正极的制备 | 第31-32页 |
2.2.4 普通升华硫正极的制备 | 第32页 |
2.3 表征方法 | 第32-34页 |
2.3.1 热重分析(TGA) | 第32页 |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散射谱分析(SEM+EDS) | 第32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2-33页 |
2.3.4 X射线粉末衍射仪分析(XRD) | 第33页 |
2.3.5 元素分析 | 第33页 |
2.3.6 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 | 第33页 |
2.3.7 电池充放电测试 | 第33页 |
2.3.8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3页 |
2.3.9 交流阻抗测试 | 第33-34页 |
2.4 明胶包覆硫颗粒及其制备正极的表征 | 第34-39页 |
2.4.1 明胶包覆硫颗粒的形貌、结构与组成 | 第34-37页 |
2.4.2 明胶包覆硫正极的组成分析 | 第37-38页 |
2.4.3 明胶包覆硫正极的形貌表征 | 第38-39页 |
2.5 明胶包覆硫正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9-46页 |
2.5.1 循环伏安性能 | 第39-40页 |
2.5.2 循环性能 | 第40-44页 |
2.5.3 倍率性能 | 第44-45页 |
2.5.4 交流阻抗性能 | 第45-46页 |
2.6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氧化镁改性隔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47-73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48-49页 |
3.2.2 普通硫正极与氧化镁正极的制备 | 第49页 |
3.2.3 氧化镁改性隔膜的制备 | 第49页 |
3.2.4 氧化镁对多硫化锂的吸附性能测试 | 第49-50页 |
3.3 表征方法 | 第50-52页 |
3.3.1 热重分析(TGA) | 第50页 |
3.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散射谱分析(SEM+EDS) | 第50页 |
3.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50页 |
3.3.4 X射线粉末衍射仪分析(XRD) | 第50页 |
3.3.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表征(UV-vis) | 第50-51页 |
3.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XPS) | 第51页 |
3.3.7 四探针测试仪 | 第51页 |
3.3.8 接触角测试仪 | 第51页 |
3.3.9 电池充放电测试 | 第51页 |
3.3.10 循环伏安测试 | 第51页 |
3.3.11 交流阻抗测试 | 第51-52页 |
3.4 氧化镁作为锂硫电池改性隔膜涂层的可行性分析 | 第52-54页 |
3.4.1 氧化镁对多硫化锂的吸附性能分析 | 第52-53页 |
3.4.2 氧化镁电化学稳定性的测试 | 第53-54页 |
3.5 氧化镁改性隔膜的表征 | 第54-60页 |
3.5.1 氧化镁改性隔膜涂层的形貌与结构 | 第54-55页 |
3.5.2 氧化镁改性隔膜的形貌表征 | 第55-58页 |
3.5.3 氧化镁改性隔膜的热重分析 | 第58页 |
3.5.4 电导率测试 | 第58-59页 |
3.5.5 接触角测试 | 第59-60页 |
3.6 氧化镁改性隔膜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60-72页 |
3.6.1 循环伏安性能 | 第60-62页 |
3.6.2 循环性能 | 第62-69页 |
3.6.3 倍率性能 | 第69-71页 |
3.6.4 交流阻抗性能 | 第71-72页 |
3.7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7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7-88页 |
附件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