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2.1 城市高层住区 | 第10-11页 |
1.2.2 规划设计方案 | 第11页 |
1.2.3 碳效应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2-16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3 综述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框架 | 第17-19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6.2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1.6.3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城市高层住区规划设计现状研究 | 第19-26页 |
2.1 中国城市高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概况 | 第19-20页 |
2.2 中国城市高层住区规划设计现状 | 第20-23页 |
2.2.1 高层住区整体规划设计 | 第20-21页 |
2.2.2 高层住区住宅建筑设计 | 第21-22页 |
2.2.3 高层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 第22-23页 |
2.3 中国城市高层住区规划设计现状分析 | 第23-24页 |
2.3.1 高层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特征 | 第23-24页 |
2.3.2 高层住区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2.3.3 高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城市高层住区规划设计低碳技术 | 第26-49页 |
3.1 高层住区能源消耗控制的低碳技术 | 第26-29页 |
3.1.1 地热能利用技术 | 第26-27页 |
3.1.2 太阳能利用技术 | 第27-28页 |
3.1.3 风能利用技术 | 第28-29页 |
3.2 高层住区环境优化的低碳技术 | 第29-32页 |
3.2.1 住宅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 | 第29-30页 |
3.2.2 住区绿化景观系统的合理布置 | 第30-32页 |
3.3 高层住区资源循环利用的低碳技术 | 第32-40页 |
3.3.1 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 | 第33页 |
3.3.2 水资源处理与循环利用 | 第33-40页 |
3.4 高层住区低碳住宅建筑技术 | 第40-44页 |
3.4.1 建筑本体低碳技术 | 第41-42页 |
3.4.2 建筑系统低碳技术 | 第42-44页 |
3.5 高层住区低碳交通体系 | 第44-48页 |
3.5.1 降低住区交通出行需求的用地组织模式 | 第44页 |
3.5.2 限制私家车出行的车行交通设计 | 第44-46页 |
3.5.3 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慢行交通设计 | 第46-47页 |
3.5.4 倡导公共交通出行的道路交通设计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城市高层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碳效应综合评价 | 第49-89页 |
4.1 城市高层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碳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4页 |
4.2 城市高层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碳效应综合评价指标设立 | 第54-69页 |
4.2.1 综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54-55页 |
4.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5-57页 |
4.2.3 综合评价指标说明 | 第57-69页 |
4.3 城市高层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碳效应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 第69-84页 |
4.3.1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69-79页 |
4.3.2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79-82页 |
4.3.3 综合评价指标的评价基准 | 第82-84页 |
4.3.4 城市高层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碳效应综合评价的等级划分 | 第84页 |
4.4 城市高层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碳减排量计算 | 第84-87页 |
4.4.1 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 第84-87页 |
4.4.2 碳减排放量计算方法 | 第87页 |
4.4.3 碳减排效益分析 | 第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碳效应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 第89-109页 |
5.1 合肥市新家园住区项目概况 | 第89-90页 |
5.2 合肥市新家园住区规划设计方案分析 | 第90-99页 |
5.2.1 住区选址与规划 | 第90-92页 |
5.2.2 建筑单体规划设计 | 第92-94页 |
5.2.3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 第94-95页 |
5.2.4 绿化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 第95-97页 |
5.2.5 水环境规划设计 | 第97页 |
5.2.6 能源利用规划设计 | 第97页 |
5.2.7 配套设施与用地规划 | 第97-99页 |
5.2.8 材料与资源利用规划 | 第99页 |
5.3 合肥市新家园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碳效应综合评价 | 第99-103页 |
5.4 合肥市新家园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碳减排优化 | 第103-108页 |
5.4.1 碳效应分析 | 第103-105页 |
5.4.2 碳减排优化措施 | 第105-107页 |
5.4.3 碳减排效益分析 | 第107-10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6.1 总结 | 第109页 |
6.2 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