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附表索引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第2章 区域公共管理中协调合作组织的理论分析 | 第22-34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 ·行政组织与准行政组织 | 第22页 |
| ·区域协调合作组织 | 第22-23页 |
| ·协调合作组织在区域公共管理中的主要功能 | 第23-27页 |
| ·塑造区域的利益主体 | 第24页 |
| ·推动行政体制改革与创新 | 第24-25页 |
| ·降低区域发展的交易成本 | 第25页 |
| ·提供有效的区域公共产品 | 第25-26页 |
| ·加快培育区域文化 | 第26-27页 |
| ·优化区域协调合作组织的必要性 | 第27-34页 |
| ·区域地位的日趋重要 | 第27页 |
| ·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 第27-31页 |
| ·日益加剧的区域公共问题 | 第31-34页 |
| 第3章 现行区域协调合作组织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 第34-47页 |
| ·区域协调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 | 第34-42页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 | 第34-39页 |
| ·我国现行区域协调合作组织的生成模式与积极作用 | 第39-42页 |
| ·现行区域协调合作组织面临的困境 | 第42-44页 |
| ·权威性不足 | 第42-43页 |
| ·实效性不大 | 第43-44页 |
| ·稳定性不强 | 第44页 |
| ·区域协调合作组织面临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44-47页 |
| ·区域管理体制的缺陷 | 第44页 |
| ·地方政府的逆向作用 | 第44-45页 |
| ·区域管理主体的缺位 | 第45-47页 |
| 第4章 国外区域公共管理中协调合作组织设计与运行的经验借鉴 | 第47-55页 |
| ·国外区域公共管理中协调合作组织设计与运行的主要模式 | 第47-53页 |
| ·以高效统一为主组建权威性和综合性的大都市区政府模式 | 第47-49页 |
| ·以自然联系和规模效益为主组建承担单一功能的跨界特别区模式 | 第49-50页 |
| ·以横向合作为基础组建自愿松散型的城市政府联合组织模式 | 第50-51页 |
| ·城市主导区域模式 | 第51-53页 |
| ·国外区域协调组织模式的经验归纳 | 第53-55页 |
| ·倡导民主和平等的治理理念 | 第53页 |
| ·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功能日渐增强 | 第53页 |
| ·区域协调主体多元化 | 第53-54页 |
| ·区域协调手段多样化 | 第54-55页 |
| 第5章 优化区域公共管理中协调合作组织的路径选择 | 第55-65页 |
| ·区域公共管理中协调合作组织优化的原则 | 第55-57页 |
| ·立足区域实际 | 第55-56页 |
| ·职权范围明确 | 第56页 |
| ·具有层次性和灵活性 | 第56-57页 |
| ·赋予实际的督察和执行能力 | 第57页 |
| ·区域协调合作组织优化的总体设想 | 第57-65页 |
| ·保障体系的优化 | 第57-59页 |
| ·组织成员的优化 | 第59-60页 |
| ·运作程序的优化 | 第60-62页 |
| ·运行机制的优化 | 第62-63页 |
| ·职责权限的优化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