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CO_2捕获 | 第11-13页 |
1.2.1 燃烧前捕获 | 第12页 |
1.2.2 富氧燃烧 | 第12-13页 |
1.2.3 燃烧后捕获 | 第13页 |
1.3 燃烧后捕获CO_2的分离技术 | 第13-15页 |
1.3.1 物理吸附法 | 第13页 |
1.3.2 膜分离法 | 第13-14页 |
1.3.3 低温精馏法 | 第14页 |
1.3.4 物理吸收法 | 第14-15页 |
1.3.5 化学吸收法 | 第15页 |
1.4 化学吸收法捕获CO_2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4.1 化学吸收剂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2 化学吸收法吸收设备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3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捕获CO_2的研究 | 第19-21页 |
1.5 本文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2-30页 |
2.1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2.1.1 CO_2通量与脱出率 | 第22-23页 |
2.1.2 Laplace-Young方程 | 第23页 |
2.1.3 CO_2负载 | 第23-24页 |
2.1.4 气液物料守恒 | 第24-25页 |
2.1.5 溶剂筛选试验 | 第25页 |
2.2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25-27页 |
2.2.1 实验药品与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2 表面张力仪 | 第26页 |
2.2.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6-27页 |
2.2.4 pH值测定仪 | 第27页 |
2.3 实验装置与实验步骤 | 第27-30页 |
2.3.1 快速筛选实验 | 第27-28页 |
2.3.2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中CO_2的吸收实验 | 第28-30页 |
第3章 MEA/PG混合溶液吸收CO_2的传质性能研究 | 第30-43页 |
3.1 PG浓度对MEA/PG溶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 PG浓度对MEA/PG溶液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 操作参数对J_(CO2)及η_(CO2)的影响 | 第32-37页 |
3.3.1 液速对J_(CO2)及η_(CO2)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2 进口气速对J_(CO2)及η_(CO2)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3 CO2分压对J_(CO2)及η_(CO2)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4 贫液负载对J_(CO2)及η_(CO2)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5 接触器高度对J_(CO2)及η_(CO2)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K_G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3.5 η_(CO2)及J_(CO2)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MEA/DMEA混合溶液吸收CO_2的传质性能研究 | 第43-56页 |
4.1 MEA/DMEA溶剂快速筛选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4.1.1 吸收实验 | 第43-44页 |
4.1.2 解吸实验 | 第44-46页 |
4.1.3 CO_2的循环容量 | 第46-47页 |
4.2 操作参数对J_(CO2)和K_G的影响 | 第47-52页 |
4.2.1 液速对J_(CO2)和K_G的影响 | 第47页 |
4.2.2 进料温度对J_(CO2)和K_G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3 进口气速对J_(CO2)和K_G的影响 | 第48-50页 |
4.2.4 CO_2分压对J_(CO2)和K_G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5 MEA/DMEA混合胺总浓度对J_(CO2)和K_G的影响 | 第51页 |
4.2.6 贫液负载对J_(CO2)和K_G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 K_G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4.4 Y_(out)及J_(CO2)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