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前言 | 第15-19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7-19页 |
一、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大鼠背根神经节TRPM8膜转运、NMDA受体磷酸化及P2Y1R表达的变化 | 第19-45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9-29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1.1.2 实验方法 | 第20-29页 |
1.2 结果 | 第29-38页 |
1.2.1 行为学测试 | 第29-31页 |
1.2.2 背根神经节TRPM8 mRNA水平的改变 | 第31-32页 |
1.2.3 背根神经节总蛋白和膜蛋白TRPM8及其膜转运的改变 | 第32-34页 |
1.2.4 背根神经节NMDA亚型NR1和NR2B mRNA水平的改变 | 第34-35页 |
1.2.5 背根神经节NMDA亚型NR1和NR2B蛋白表达及磷酸化的改变 | 第35-37页 |
1.2.6 背根神经节P2Y1R mRNA和蛋白表达的改变 | 第37-38页 |
1.3 讨论 | 第38-44页 |
1.3.1 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 | 第38-40页 |
1.3.1.1 瑞芬太尼的理化特性 | 第38页 |
1.3.1.2 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实验依据 | 第38-39页 |
1.3.1.3 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研究现状 | 第39-40页 |
1.3.2 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1.3.2.1 尾静脉置管 | 第40-41页 |
1.3.2.2 瑞芬太尼剂量选择 | 第41页 |
1.3.2.3 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行为学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1.3.3 痛觉过敏行为学及取材时间点的选择 | 第42页 |
1.3.4 痛觉过敏行为学测试结果的讨论 | 第42-43页 |
1.3.5 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大鼠不同时点TRPM8总表达和膜转运、NMDA受体亚型NR1和NR2B表达及磷酸化以及P2Y1R水平的改变 | 第43-44页 |
1.4 小结 | 第44-45页 |
二、背根神经节TRPM8膜转运调控NMDA受体磷酸化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中的作用 | 第45-73页 |
2.1 实验一 TRPM8拮抗剂对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及背根神经节NMDA受体亚型NR1和NR2B磷酸化的影响 | 第45-64页 |
2.1.1 对象和方法 | 第45-47页 |
2.1.1.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2.1.1.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2.1.2 结果 | 第47-55页 |
2.1.2.1 行为学测试 | 第47-49页 |
2.1.2.2 背根神经节总蛋白和膜蛋白TRPM8及其膜转运的改变 | 第49-51页 |
2.1.2.3 背根神经节NMDA受体亚型NR1和NR2B mRNA水平的改变 | 第51-52页 |
2.1.2.4 背根神经节NMDA受体亚型NR1和NR2B表达及磷酸化的改变 | 第52-53页 |
2.1.2.5 背根神经节pNR1和pNR2B阳性神经元百分率的改变 | 第53-55页 |
2.1.3 讨论 | 第55-63页 |
2.1.3.1 背根神经节TRPM8与瑞芬太尼痛觉过敏 | 第55-57页 |
2.1.3.1.1 TRPM8的结构和功能 | 第55页 |
2.1.3.1.2 背根神经节TRPM8表达和膜转运在瑞芬太尼痛觉过敏下的改变 | 第55-57页 |
2.1.3.2 背根神经节NMDA受体与瑞芬太尼痛觉过敏 | 第57-60页 |
2.1.3.2.1 NMDA受体的组成 | 第57页 |
2.1.3.2.2 NMDA受体的定位 | 第57-58页 |
2.1.3.2.3 背根神经节NMDA受体磷酸化与瑞芬太尼痛觉过敏 | 第58-60页 |
2.1.3.3 TRPM8拮抗剂及其剂量的选择 | 第60页 |
2.1.3.4 行为学测试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2.1.3.5 TRPM8拮抗剂RQ-00203078对NMDA受体亚型NR1和NR2B磷酸化的影响 | 第63页 |
2.1.4 小结 | 第63-64页 |
2.2 实验二 背根神经节NMDA受体磷酸化的增加对TRPM8拮抗剂削弱瑞芬太尼痛觉过敏作用的影响 | 第64-73页 |
2.2.1 对象和方法 | 第64-66页 |
2.2.1.1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2.2.1.2 实验方法 | 第64-66页 |
2.2.2 结果 | 第66-69页 |
2.2.2.1 行为学测试 | 第66-67页 |
2.2.2.2 背根神经节总蛋白和膜蛋白TRPM8及其膜转运的改变 | 第67-68页 |
2.2.2.3 背根神经节NMDA受体亚型NR1和NR2B表达及磷酸化的改变 | 第68-69页 |
2.2.3 讨论 | 第69-72页 |
2.2.3.1 鞘内置管方法的选择 | 第69-70页 |
2.2.3.2 鞘内置管给药的有效性 | 第70页 |
2.2.3.3 NMDA受体激动剂NMDA鞘内给药剂量的选择 | 第70页 |
2.2.3.4 分子生物学及行为学测试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2.2.3.5 TRPM8膜转运对NMDA受体亚型NR1和NR2B磷酸化的调控机制 | 第71-72页 |
2.2.4 小结 | 第72-73页 |
三、背根神经节P2Y1R调控NMDA受体磷酸化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中的作用 | 第73-97页 |
3.1 实验一 P2Y1R拮抗剂对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及背根神经节NMDA受体亚型NR1和NR2B磷酸化的影响 | 第73-88页 |
3.1.1 对象和方法 | 第73-74页 |
3.1.1.1 实验材料 | 第73页 |
3.1.1.2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3.1.2 结果 | 第74-82页 |
3.1.2.1 行为学测试 | 第74-76页 |
3.1.2.2 背根神经节P2Y1R蛋白表达的改变 | 第76-77页 |
3.1.2.3 背根神经节NMDA受体亚型NR1和NR2B mRNA水平的改变 | 第77-78页 |
3.1.2.4 背根神经节NMDA受体亚型NR1和NR2B表达及磷酸化的改变 | 第78-80页 |
3.1.2.5 背根神经节pNR1和pNR2B阳性神经元百分率的改变 | 第80-82页 |
3.1.3 讨论 | 第82-87页 |
3.1.3.1 P2家族及其亚型P2Y1R | 第82页 |
3.1.3.2 P2Y1R的分布 | 第82-83页 |
3.1.3.3 P2Y1R表达在瑞芬太尼痛觉过敏下的改变 | 第83-84页 |
3.1.3.4 P2Y1R拮抗剂及其剂量的选择 | 第84页 |
3.1.3.5 行为学测试结果分析 | 第84-87页 |
3.1.3.5.1 P2Y1R与机械触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 | 第85-86页 |
3.1.3.5.2 P2Y1R与冷痛觉过敏 | 第86-87页 |
3.1.3.6 P2Y1R拮抗剂MRS2179对NMDA受体亚型NR1和NR2B磷酸化的影响 | 第87页 |
3.1.4 小结 | 第87-88页 |
3.2 实验二 背根神经节NMDA受体磷酸化的增加对P2Y1R拮抗剂削弱瑞芬太尼痛觉过敏作用的影响 | 第88-97页 |
3.2.1 对象和方法 | 第88-89页 |
3.2.1.1 实验材料 | 第88页 |
3.2.1.2 实验方法 | 第88-89页 |
3.2.2 结果 | 第89-94页 |
3.2.2.1 行为学测试 | 第89-91页 |
3.2.2.2 背根神经节P2Y1R蛋白表达的改变 | 第91-93页 |
3.2.2.3 背根神经节NMDA受体亚型NR1和NR2B表达及磷酸化的改变 | 第93-94页 |
3.2.3 讨论 | 第94-96页 |
3.2.3.1 分子生物学及行为学测试结果分析 | 第94-95页 |
3.2.3.2 P2Y1R对NMDA受体亚型NR1和NR2B磷酸化的调控机制 | 第95-96页 |
3.2.4 小结 | 第96-97页 |
全文结论 | 第97-9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4-116页 |
综述 P2嘌呤受体在疼痛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 第116-130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123-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个人简历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