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13-19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6-18页 |
| 1.2.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2.2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 1.3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18-19页 |
| 1.3.1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 1.3.2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9-27页 |
| 2.1 公司债券定价模型理论研究 | 第19-21页 |
| 2.2 公司债券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研究 | 第21-24页 |
| 2.2.1 宏观层面 | 第21-23页 |
| 2.2.2 微观层面 | 第23-24页 |
| 2.3 公司债影响因素列表 | 第24-25页 |
| 2.4 文献综评 | 第25-27页 |
| 3 中国公司债的发展及市场结构 | 第27-32页 |
| 3.1 公司债简介 | 第27页 |
| 3.2 公司债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 3.3 公司债发展现状 | 第28-32页 |
| 3.2.1 公司债市场规模 | 第28-30页 |
| 3.2.2 公司债二级市场 | 第30-32页 |
| 4 公司债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设计 | 第32-38页 |
| 4.1 信用利差分布特征 | 第32-33页 |
| 4.1.1 不同评级信用利差分布情况 | 第32-33页 |
| 4.1.2 不同产权属性信用利差分布情况 | 第33页 |
| 4.2 公司债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33-37页 |
| 4.2.1 宏观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33-35页 |
| 4.2.2 微观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35-37页 |
| 4.3 公司债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设计 | 第37-38页 |
| 5 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 第38-52页 |
| 5.1 原始样本及数据来源 | 第38页 |
| 5.2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38页 |
| 5.3 宏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8-41页 |
| 5.3.1 宏观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第38-39页 |
| 5.3.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页 |
| 5.3.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39-40页 |
| 5.3.4 宏观因素回归分析 | 第40-41页 |
| 5.4 微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1-44页 |
| 5.4.1 微观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第41-42页 |
| 5.4.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页 |
| 5.4.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42-43页 |
| 5.4.4 微观因素回归分析 | 第43-44页 |
| 5.5 综合因素影响分析 | 第44-49页 |
| 5.5.1 综合因素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44-45页 |
| 5.5.2 综合因素回归分析 | 第45-47页 |
| 5.5.3 分评级综合因素回归分析 | 第47-49页 |
| 5.6 稳健性检验 | 第49-52页 |
| 6 结论及建议 | 第52-55页 |
| 6.1 本文结论 | 第52-53页 |
| 6.2 政策建议 | 第53-55页 |
| 6.2.1 提高社会经济,加强公司内部运营水平 | 第53页 |
| 6.2.2 完善债券发行条款,加强对债务人行为约束 | 第53-54页 |
| 6.2.3 制定配套政策,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政策扶持 | 第54页 |
| 6.2.4 打破刚性兑付,推进利率市场化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