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活动星系核 | 第14-24页 |
§1.1 释名 | 第14页 |
§1.2 标准模型 | 第14-21页 |
·尘埃环的蒸发 | 第15-17页 |
·吸积盘风 | 第17-19页 |
·宽线区云团 | 第19-20页 |
·窄线区云团 | 第20-21页 |
§1.3 大尺度影响 | 第21-24页 |
·冷却流与星系团加热 | 第21-22页 |
·M_(BH)-σ关系 | 第22页 |
·X射线背景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温吸收物理及XSTAR | 第24-34页 |
§2.1 温吸收定义 | 第24-25页 |
§2.2 原子过程 | 第25-27页 |
·电离效率 | 第25-26页 |
·加热效率 | 第26-27页 |
§2.3 电离平衡过程 | 第27页 |
§2.4 随时间演化的非平衡电离 | 第27-29页 |
§2.5 XSTAR | 第29-34页 |
·物理参数 | 第29-30页 |
·原子数据 | 第30-31页 |
·执行步骤 | 第31-32页 |
·加入时变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低分辨率年代及高分辨率光谱仪 | 第34-42页 |
§3.1 低分辨率年代 | 第34-37页 |
·第一次观测到温吸收:MR 2251-178 | 第34-35页 |
·发现更多的WA | 第35页 |
·时变 | 第35-36页 |
·尘埃 | 第36页 |
·样本 | 第36-37页 |
§3.2 高分辨率望远镜 | 第37-42页 |
·Chandra透射光栅光谱仪 | 第37-40页 |
·XMM-Newton反射光栅光谱仪 | 第40-42页 |
第四章 Ⅰ型AGN中的温吸收 | 第42-68页 |
§4.1 Chandra与XMM-Newton观测Mrk 290中的温吸收 | 第43-64页 |
·观测与数据处理 | 第43-45页 |
·光谱分析 | 第45-51页 |
·光致电离模型 | 第51-52页 |
·温吸收体 | 第52-60页 |
·位置与起源 | 第60-63页 |
·总结 | 第63-64页 |
§4.2 十年的高分辨率温吸收研究 | 第64-68页 |
·经典源 | 第64-65页 |
·样本研究 | 第65-68页 |
第五章 Ⅱ型及窄线Ⅰ型AGN的温吸收 | 第68-92页 |
§5.1 第一个高分辨率光谱观测的Ⅱ型AGN:IRAS18325-5926 | 第69-82页 |
·数据处理 | 第69页 |
·时变 | 第69-70页 |
·连续谱拟合 | 第70-72页 |
·吸收线 | 第72-74页 |
·光致电离模型 | 第74-75页 |
·温吸收体 | 第75-78页 |
·位置与起源 | 第78-81页 |
·总结 | 第81-82页 |
§5.2 窄线Ⅰ型AGN的温吸收 | 第82-92页 |
·NGC 4151的螺旋外流 | 第83页 |
·NGC 4051的十年观测 | 第83-85页 |
·NGC 4051的WA距离 | 第85-87页 |
·NGC 4051的激波模型 | 第87-89页 |
·NGC 4051的超高速外流风 | 第89-92页 |
第六章 紫外吸收与温吸收 | 第92-104页 |
§6.1 紫外吸收与温吸收的关联 | 第92-94页 |
§6.2 紫外带来新视角 | 第94-97页 |
·NGC 3783外流的变向 | 第94-95页 |
·Mrk 279的连续分布外流与金属丰度 | 第95-97页 |
·NGC 5548的非压力平衡外流 | 第97页 |
§6.3 Mrk 290中的紫外吸收与温吸收 | 第97-104页 |
·FUSE谱 | 第98-99页 |
·HST/COS谱 | 第99-100页 |
·从紫外到X射线 | 第100-104页 |
第七章 总结及将来 | 第104-108页 |
§7.1 总结和展望 | 第104-106页 |
§7.2 即将发射的X射线望远镜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8页 |
文章列表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