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利用AM真菌和紫花苜蓿开展Cu/Zn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1页
    1.1 AM真菌对宿主植物耐受重金属胁迫的影响第13-14页
    1.2 AM真菌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理第14-19页
        1.2.1 形成物理性防御体系第14-15页
        1.2.2 调控植物的生理代谢活动第15-17页
            1.2.2.1 改善宿主植物营养状况第15-16页
            1.2.2.2 改变植物根系形态第16页
            1.2.2.3 改变根际环境的理化状况第16-17页
        1.2.3 产生生化拮抗物质第17-19页
            1.2.3.1 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第17页
            1.2.3.2 影响防御酶活性、调节重金属诱导蛋白的合成第17-19页
        1.2.4 调控植物抗性基因表达第19页
    1.3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第19-21页
第二章 AM真菌对Cu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影响第21-50页
    2.1 前言第2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1-24页
        2.2.1 栽培基质第22页
        2.2.2 供试植物第22页
        2.2.3 供试AM真菌第22页
        2.2.4 试验设计第22-23页
        2.2.5 样品收获与指标测定第23-24页
            2.2.5.1 样品生长指标的测定第23页
            2.2.5.2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第23页
            2.2.5.3 样品元素含量的测定第23-24页
        2.2.6 数据分析第24页
    2.3 结果第24-46页
        2.3.1 紫花苜蓿生长指标及菌根侵染率第24-33页
        2.3.2 紫花苜蓿P营养状况第33-37页
        2.3.3 紫花苜蓿植株中Cu元素第37-46页
            2.3.3.1 紫花苜蓿地上部分和根系中Cu元素第37-38页
            2.3.3.2 紫花苜蓿植株中Cu的分配比率第38-41页
            2.3.3.3 紫花苜蓿Cu的转移系数第41页
            2.3.3.4 AM真菌对Cu的贡献率第41-46页
    2.4 讨论第46-50页
        2.4.1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生长指标及菌根侵染率的影响第46-47页
        2.4.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P营养状况的影响第47-48页
        2.4.3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植株中Cu元素的影响第48-50页
第三章 AM真菌对Zn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影响第50-82页
    3.1 前言第50-51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1页
        3.2.1 栽培基质第51页
        3.2.2 供试植物第51页
        3.2.3 供试AM真菌第51页
        3.2.4 试验设计第51页
        3.2.5 样品收获与指标测定第51页
            3.2.5.1 样品生长指标的测定第51页
            3.2.5.2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第51页
            3.2.5.3 样品元素含量的测定第51页
        3.2.6 数据分析第51页
    3.3 结果第51-79页
        3.3.1 紫花苜蓿生长指标及菌根侵染率第51-61页
        3.3.2 紫花苜蓿营养状况第61-70页
            3.3.2.1 紫花苜蓿P营养第61-62页
            3.3.2.2 紫花苜蓿矿质营养第62-70页
        3.3.3 紫花苜蓿植株中Zn元素第70-79页
            3.3.3.1 紫花苜蓿地上部分和根系中Zn元素第70-74页
            3.3.3.2 紫花苜蓿植株中Zn的分配比率第74页
            3.3.3.3 紫花苜蓿Zn的转移系数第74-77页
            3.3.3.4 AM真菌对Zn的贡献率第77-79页
    3.4 讨论第79-82页
        3.4.1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生长状况及菌根侵染率的影响第79-80页
        3.4.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营养状况的影响第80页
        3.4.3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Zn元素的影响第80-82页
第四章 AM真菌对生长于Cu/Zn复合污染条件下紫花苜蓿的影响第82-100页
    4.1 前言第82-8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83-84页
        4.2.1 栽培基质第83页
        4.2.2 供试植物第83页
        4.2.3 供试AM真菌第83页
        4.2.4 试验设计第83页
        4.2.5 样品收获与指标测定第83-84页
            4.2.5.1 样品生长指标的测定第83-84页
            4.2.5.2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第84页
            4.2.5.3 样品元素含量的测定第84页
        4.2.6 数据分析第84页
    4.3 结果第84-97页
        4.3.1 紫花苜蓿生长指标及菌根侵染率第84-86页
        4.3.2 紫花苜蓿营养状况第86页
        4.3.3 紫花苜蓿植株中Zn/Cu元素第86-97页
            4.3.3.1 紫花苜蓿地上部分和根系中Zn/Cu元素第86-93页
            4.3.3.2 紫花苜蓿Zn/Cu的转移系数第93-94页
            4.3.3.3 AM真菌对Zn/Cu的贡献率第94-97页
    4.4 讨论第97-100页
        4.4.1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生长状况及菌根侵染率的影响第97-98页
        4.4.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营养状况的影响第98-99页
        4.4.3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Zn/Cu元素的影响第99-10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9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项目资助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骨干传输网组网与维护研究
下一篇:卡优平或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多种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