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则及价格影响因素 | 第21-29页 |
2.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价格概况 | 第21-24页 |
2.1.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概况 | 第21-22页 |
2.1.2 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概况 | 第22-24页 |
2.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则 | 第24-26页 |
2.2.1 碳排放权发放规则 | 第24-25页 |
2.2.2 碳排放权抵消规则 | 第25页 |
2.2.3 价格波动区间规则 | 第25-26页 |
2.3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2.3.1 供给因素 | 第26-27页 |
2.3.2 需求因素 | 第27页 |
2.3.3 异质性环境因素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影子价格测算 | 第29-42页 |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 第29-32页 |
3.1.1 研究方法选取 | 第29-30页 |
3.1.2 研究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3.1.3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3.2 参数化方法测算影子价格 | 第32-37页 |
3.2.1 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 | 第33-35页 |
3.2.2 参数化方法测算结果及分析 | 第35-37页 |
3.3 非参数化方法测算影子价格 | 第37-41页 |
3.3.1 DEA效率模型设定 | 第37-40页 |
3.3.2 非参数化方法测算结果及分析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扭曲程度及其因素分析 | 第42-54页 |
4.1 价格扭曲程度及其因素分析方法简介 | 第42-45页 |
4.1.1 影子价格模型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4.1.2 EEMD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4.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45页 |
4.2 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扭曲程度分析 | 第45-48页 |
4.2.1 参数化方法扭曲程度分析 | 第45-47页 |
4.2.2 非参数化方法扭曲程度分析 | 第47页 |
4.2.3 模型结果综合分析 | 第47-48页 |
4.3 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扭曲因素分析 | 第48-53页 |
4.3.1 市场供求因素 | 第48-50页 |
4.3.2 异质性环境因素 | 第50-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纠偏对策 | 第54-59页 |
5.1 调整碳排放权价格机制 | 第54-55页 |
5.1.1 推动价格拍卖制度 | 第54-55页 |
5.1.2 参与CDM项目改革 | 第55页 |
5.2 促进控排企业改革创新 | 第55-57页 |
5.2.1 完善企业减排政策 | 第55-56页 |
5.2.2 增加减排技术投资 | 第56-57页 |
5.3 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 | 第57-58页 |
5.3.1 引入碳排放权衍生品 | 第57页 |
5.3.2 建立风险防控制度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