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章 彭端淑诗学思想的形成 | 第17-29页 |
第一节 家学渊源与生平经历的影响 | 第17-22页 |
一、幼承庭训,家学深厚 | 第17-19页 |
二、仕途蹭蹬,结交名流 | 第19-22页 |
第二节 康乾之际文化环境的影响 | 第22-25页 |
一、怀柔高压的文化政策 | 第22-23页 |
二、经世致用的学术遗响 | 第23-25页 |
第三节 巴蜀地域文学传统的影响 | 第25-29页 |
一、尊崇先贤的地域意识 | 第25-27页 |
二、自见家法的文学范式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彭端淑诗学思想之内涵 | 第29-58页 |
第一节 “有为而发”——对诗歌本质功用的审视 | 第29-36页 |
一、“有为而发”的诗学渊源:儒家情志观 | 第29-31页 |
二、“有为而发”的感性表达:贵真情抒发 | 第31-34页 |
三、“有为而发”的理性体现:重社会现实 | 第34-36页 |
第二节 “自然”与“阳刚”——对诗歌审美风格的体认 | 第36-43页 |
一、崇尚“化工付物”的自然之美 | 第36-39页 |
二、推重“雄浑劲健”的阳刚之美 | 第39-41页 |
三、称许“秀逸”“含蓄”之多样的诗歌风格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奇”“兴”“韵”“典”——对诗歌创作技法的探究.. | 第43-52页 |
一、倡新尚奇,力求“未经人道语” | 第43-46页 |
二、注重灵感,“乘兴而来,兴尽而已” | 第46-48页 |
三、强调音韵,“音韵一失,不可言诗” | 第48-50页 |
四、讲求用典,忌“贪用故实” | 第50-52页 |
第四节 “人心不同,如其面焉”——对诗歌批评鉴赏的把握.. | 第52-58页 |
一、厚古亦不薄今之通脱的批评态度 | 第52-55页 |
二、“别千家乃能定一家”之客观的品评原则 | 第55-58页 |
第三章 彭端淑诗学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 第58-69页 |
第一节 对巴蜀文学的影响 | 第58-62页 |
一、开创清代巴蜀诗坛的新局面 | 第58-60页 |
二、推动乡邦诗作的载存与播传 | 第60-62页 |
第二节 出入格调与性灵的诗学通变 | 第62-66页 |
一、对沈德潜“格调说”之推崇与游离 | 第62-65页 |
二、对袁枚“性灵说”之吸取与补充 | 第65-66页 |
第三节 彭端淑诗学思想的内在困境 | 第66-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