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特征综述 | 第21-28页 |
2.1 关中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 第21-22页 |
2.1.1 地理范围 | 第21-22页 |
2.1.2 气候条件 | 第22页 |
2.2 关中地区人文特征 | 第22-23页 |
2.2.1 关中地区民俗文化 | 第22页 |
2.2.2 关中地区宗教信仰 | 第22-23页 |
2.3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概述 | 第23-27页 |
2.3.1 院墙文化 | 第23页 |
2.3.2 结构体系 | 第23-24页 |
2.3.3 建造范式 | 第24-26页 |
2.3.4 生态技术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建筑符号学理论概述 | 第28-35页 |
3.1 符号学基本理论概念 | 第28-29页 |
3.2 建筑符号学基本理论 | 第29-30页 |
3.3 建筑符号的功能及类型 | 第30-33页 |
3.3.1 建筑符号传达功能与表意功能 | 第30-31页 |
3.3.2 建筑符号的特殊性 | 第31-32页 |
3.3.3 建筑符号的类型 | 第32-33页 |
3.4 建筑符号学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和意义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符号的构成 | 第35-50页 |
4.1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案例分析 | 第35-40页 |
4.1.1 西安高家大院 | 第35-38页 |
4.1.2 韩城党家村 | 第38-40页 |
4.2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符号 | 第40-48页 |
4.2.1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图像符号 | 第41-42页 |
4.2.2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指示符号 | 第42-45页 |
4.2.3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象征符号 | 第45-48页 |
4.3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符号对于现代建筑的意义与思考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的探索 | 第50-80页 |
5.1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的原则 | 第50-51页 |
5.1.1 时代性 | 第50页 |
5.1.2 地域文化性 | 第50-51页 |
5.1.3 经济性 | 第51页 |
5.1.4 实用性 | 第51页 |
5.2 从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到现代化建筑符号化的过程 | 第51-70页 |
5.2.1 建筑整体布局 | 第52-56页 |
5.2.2 建筑形态 | 第56-61页 |
5.2.3 建筑构件 | 第61-63页 |
5.2.4 建筑空间 | 第63-67页 |
5.2.5 建筑装饰 | 第67-70页 |
5.3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符号组合的应用方法 | 第70-79页 |
5.3.1 引借 | 第71-72页 |
5.3.2 抽象转换 | 第72-73页 |
5.3.3 夸张 | 第73-74页 |
5.3.4 解构 | 第74-76页 |
5.3.5 残留 | 第76-77页 |
5.3.6 拓补 | 第77-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