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相关理论解读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9页 |
1.2.1 国内外理论研究概况 | 第9-14页 |
1.2.2 相关理论解读 | 第14-17页 |
1.2.3 小结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西南传统乡土建筑营造体系 | 第24-47页 |
2.1 西南传统乡土建筑环境 | 第24-29页 |
2.1.1 “西南”的界定 | 第24-25页 |
2.1.2 西南传统乡土建筑自然环境 | 第25-27页 |
2.1.3 西南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环境 | 第27-29页 |
2.2 西南各地区传统乡土建筑营造体系 | 第29-39页 |
2.2.1 贵州传统乡土建筑营造体系 | 第29-30页 |
2.2.2 云南传统乡土建筑营造体系 | 第30-35页 |
2.2.3 四川传统乡土建筑营造体系 | 第35-39页 |
2.3 西南传统乡土建筑营造体系总结 | 第39-47页 |
第三章 西南新乡土建筑实践案例研析 | 第47-90页 |
3.1 西南新乡土建筑实践调研案例的选定 | 第47-49页 |
3.2 贵州地区新乡土建筑实践案例研析 | 第49-61页 |
3.2.1 贵阳花溪石板镇摆陇苗寨民俗综合体 | 第49-53页 |
3.2.1.1 摆陇苗寨概况 | 第49-50页 |
3.2.1.2 摆陇苗寨民俗综合体- | 第50-52页 |
3.2.1.3 小结 | 第52-53页 |
3.2.2 贵安新区车田村文化中心 | 第53-57页 |
3.2.2.1 车田村概况 | 第53-54页 |
3.2.2.2 车田村文化中心 | 第54-56页 |
3.2.2.3 小结 | 第56-57页 |
3.2.3 贵州地区新乡土建筑实践案例总结及类型学分析 | 第57-61页 |
3.3 云南地区新乡土建筑实践案例研析 | 第61-78页 |
3.3.1 曼景法傣族新村的兴建 | 第61-68页 |
3.3.1.1 曼景法村概况 | 第61-62页 |
3.3.1.2 曼景法傣族新村 | 第62-67页 |
3.3.1.3 小结 | 第67-68页 |
3.3.2 光明村灾后重建项目 | 第68-71页 |
3.3.2.1 光明村概况 | 第68页 |
3.3.2.2 光明村重建项目 | 第68-70页 |
3.3.2.3 小结 | 第70-71页 |
3.3.3 云南腾冲新庄村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 第71-75页 |
3.3.3.1 云南腾冲界头乡新庄村概况 | 第71页 |
3.3.3.2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 第71-74页 |
3.3.3.3 小结 | 第74-75页 |
3.3.4 云南地区新乡土建筑实践案例总结及类型学分析 | 第75-78页 |
3.4 四川地区新乡土建筑实践案例研析 | 第78-90页 |
3.4.1 四川茂县杨柳村重建项目 | 第78-83页 |
3.4.1.1 四川茂县杨柳村概况 | 第78-79页 |
3.4.1.2 杨柳村重建项目 | 第79-82页 |
3.4.1.3 小结 | 第82-83页 |
3.4.2 汶川草坡乡码头村迁建项目 | 第83-86页 |
3.4.2.1 汶川草坡乡概况 | 第83页 |
3.4.2.2 汶川草坡乡码头村迁建项目 | 第83-85页 |
3.4.2.3 小结 | 第85-86页 |
3.4.3 四川地区新乡土建筑实践案例总结及类型学分析 | 第86-90页 |
第四章 西南新乡土建筑营造体系 | 第90-109页 |
4.1 西南新乡土建筑实践案例营造体系及空间组构量化分析 | 第90-99页 |
4.1.1 西南新乡土建筑实践案例营造体系总结 | 第90-96页 |
4.1.2 西南新乡土建筑实践案例空间组构量化分析 | 第96-99页 |
4.2 西南新乡土建筑营造体系要素内涵 | 第99-103页 |
4.2.1 形制与功能——地方场所精神的营造 | 第99-100页 |
4.2.2 结构与构造——现代结构体系的适宜性表达 | 第100-101页 |
4.2.3 材料与技术——材料的和谐共生 | 第101-102页 |
4.2.4 工匠与工艺——开放协作性 | 第102-103页 |
4.3 西南新乡土建筑营造体系框架 | 第103-109页 |
第五章 营造视野下西南新乡土建筑实践发展方向 | 第109-113页 |
5.1 开放化 | 第111页 |
5.2 对立共生 | 第111页 |
5.3 高技化 | 第111-112页 |
5.4 可持续性 | 第112-113页 |
结语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附录 | 第119-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