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山羊新孢子虫病的临床观察及病原分离和鉴定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写表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第一章 新孢子虫病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1.1 新孢子虫病原学特征 | 第14-16页 |
1.1.1 新孢子虫的分类 | 第14-15页 |
1.1.2 新孢子虫的病原形态特征 | 第15页 |
1.1.3 新孢子虫宿主 | 第15-16页 |
1.2 新孢子虫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16-17页 |
1.3 新孢子虫病的治疗及预防 | 第17-18页 |
1.4 新孢子虫病的诊断 | 第18-23页 |
1.4.1 临床症状 | 第18-19页 |
1.4.2 病理组织学检查 | 第19页 |
1.4.3 病原学诊断 | 第19页 |
1.4.4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19-21页 |
1.4.5 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新孢子虫流行病学进展 | 第23-26页 |
2.1 新孢子虫的生活史 | 第23页 |
2.2 新孢子虫病的传播 | 第23-24页 |
2.3 新孢子虫病流行情况 | 第24-26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26-45页 |
第一章 疑似感染新孢子虫山羊的病例诊断 | 第26-37页 |
1.1 材料 | 第26-27页 |
1.1.1 用品及设施 | 第26-27页 |
1.1.2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1.1.3 试剂 | 第27页 |
1.2 方法 | 第27-31页 |
1.2.1 患病山羊外周血的采集及基因组的提取 | 第27-28页 |
1.2.2 PCR鉴定 | 第28-29页 |
1.2.3 琼脂糖凝胶电泳试验 | 第29页 |
1.2.4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29页 |
1.2.5 临床症状 | 第29-30页 |
1.2.6 病理剖解 | 第30页 |
1.2.7 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30-31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31-36页 |
1.3.1 巢式PCR结果 | 第31-32页 |
1.3.2 临床症状观察结果 | 第32-33页 |
1.3.3 病理剖解 | 第33页 |
1.3.4 组织病理学实验结果 | 第33-36页 |
1.4 讨论 | 第36页 |
1.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二章 新孢子虫的分离鉴定 | 第37-43页 |
2.1 材料 | 第37页 |
2.1.1 试剂 | 第37页 |
2.1.2 仪器 | 第37页 |
2.2 方法 | 第37-39页 |
2.2.1 Vero细胞的培养 | 第37页 |
2.2.2 山羊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第37-38页 |
2.2.3 分离的新孢子虫的体外培养 | 第38页 |
2.2.4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8-39页 |
2.2.5 巢式PCR鉴定 | 第39页 |
2.3 结果 | 第39-41页 |
2.3.1 新孢子虫的体外培养形态 | 第39页 |
2.3.2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9-40页 |
2.3.3 巢式PCR鉴定 | 第40-41页 |
2.4 讨论 | 第41-42页 |
2.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松原地区山羊新孢子虫感染的初步调查 | 第43-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3.2 结果 | 第43-44页 |
3.3 讨论 | 第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导师简介 | 第52-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