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1.1 硒的生物学功能 | 第12页 |
1.2 硒对硒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12-14页 |
1.3 热休克蛋白概述 | 第14-17页 |
1.3.1 热休克蛋白种类 | 第14-16页 |
1.3.2 热休克蛋白与肝损伤 | 第16页 |
1.3.3 硒与热休克蛋白 | 第16-17页 |
1.4 蛋白质组学 | 第17-20页 |
1.4.1 蛋白质组学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4.2 蛋白质组学在营养代谢病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5 自噬概述 | 第20-22页 |
1.5.1 自噬发生机制与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5.2 自噬与肝脏疾病 | 第22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5页 |
2.1 病例复制与样品采集 | 第24-27页 |
2.1.1 鸡缺硒性肝损伤病理模型复制与样品采集 | 第24页 |
2.1.2 鸡缺硒性渗出性素质模型复制与样品采集 | 第24-27页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7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2.3 检测内容与方法 | 第27-33页 |
2.3.1 组织显微结构的观察 | 第27-28页 |
2.3.2 组织超微结构的观察 | 第28页 |
2.3.3 肝脏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 | 第28页 |
2.3.4 肝组织中相关硒蛋白基因、热休克蛋白基因及自噬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28-32页 |
2.3.5 肝脏组织中LC3-1,LC3-2,Dynein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第32-33页 |
2.3.6 肝脏组织蛋白质组学的检测 | 第33页 |
2.4 试验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33-35页 |
2.4.1 氧化应激指标、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表达水平试验结果的分析 | 第33页 |
2.4.2 蛋白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62页 |
3.1 肝脏组织显微结构观察结果 | 第35-36页 |
3.2 肝脏组织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 第36-38页 |
3.3 肝脏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 | 第38-40页 |
3.3.1 肝脏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检测结果 | 第38页 |
3.3.2 肝脏组织中谷胱甘肽(GSH)含量的检测结果 | 第38页 |
3.3.3 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的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3.3.4 肝脏组织中NO含量和iNOS活性的检测结果 | 第39-40页 |
3.4 肝脏组织中21种硒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 第40-42页 |
3.5 肝脏组织中热休克蛋白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 第42-45页 |
3.5.1 肝组织中热休克蛋白家族(HSPs) 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 第42-44页 |
3.5.2 肝脏组织中热休克蛋白(Hsp60、Hsp70和Hsp90)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 第44-45页 |
3.6 肝脏组织蛋白质组学的检测结果 | 第45-58页 |
3.6.1 质谱鉴定结果 | 第45-52页 |
3.6.2 GO富集分析 | 第52-55页 |
3.6.3 KEGG pathway分析 | 第55-58页 |
3.7 肝脏组织中自噬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 第58-62页 |
3.7.1 肝脏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 第58-61页 |
3.7.2 肝脏组织中自噬基因(Dynein,Beclin1,LC3-1和LC3-2)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 第61-62页 |
4 讨论 | 第62-70页 |
4.1 缺硒对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 第62页 |
4.2 缺硒对肝脏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 第62-64页 |
4.2.1 缺硒对肝脏组织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2 缺硒对肝脏中NO和iNOS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 缺硒对肝脏组织中21种硒蛋白mRNA的影响 | 第64-66页 |
4.4 缺硒对肝脏组织中热休克蛋白的影响 | 第66-67页 |
4.5 缺硒对肝脏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 第67-68页 |
4.6 缺硒对肝脏组织中自噬的影响 | 第68-70页 |
5 结论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