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二、孔孟义利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5-18页 |
(一)经济变革 | 第15-16页 |
(二)政治变动 | 第16-17页 |
(三)文化变迁 | 第17-18页 |
三、孔孟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 第18-27页 |
(一)义与利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孔孟义利观的内涵 | 第19-22页 |
1、孔子的义利观 | 第19-20页 |
2、孟子的义利观 | 第20-22页 |
(三)孔孟义利观的基本思想 | 第22-27页 |
1、义利并重 | 第22-24页 |
2、义以生利 | 第24-25页 |
3、以义制利 | 第25-27页 |
四、孔孟义利观在国家间政治中的体现 | 第27-30页 |
五、孔孟义利观对当代中国崛起的启示 | 第30-45页 |
(一)中国崛起的目标 | 第30-33页 |
1、中国崛起应以坚持国际道义为基础 | 第30-32页 |
2、中国崛起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 | 第32-33页 |
(二)中国崛起的实力基础 | 第33-37页 |
1、政治实力 | 第34页 |
2、经济实力 | 第34-36页 |
3、军事实力 | 第36页 |
4、文化实力 | 第36-37页 |
(三)中国崛起的方式 | 第37-39页 |
(四)当代中国义利观对中国崛起的影响 | 第39-41页 |
(五)中国崛起如何做到“义利并重、义以生利、以义制利” | 第41-45页 |
1、树立“义利并重”的国际道义观 | 第41-43页 |
2、树立“义以生利、以义制利”的国家利益观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