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导言 | 第8-12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8-9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第一章“入户盗窃”中“户”的界定 | 第12-22页 |
| 第一节 中外“户”文化之比较 | 第12-16页 |
| 一、外国“户”文化 | 第12-14页 |
| 二、中国“户”文化 | 第14-15页 |
| 三、中外“户”文化之比较评析 | 第15-16页 |
| 第二节“户”的范畴之界定 | 第16-22页 |
| 一、“户”的基本概念及本质特征 | 第16-17页 |
| 二、与“户”相关的几组概念之辨析 | 第17-19页 |
| 三、几个特殊场所的认定 | 第19-22页 |
| 第二章“入户盗窃”中“入户”的认定 | 第22-29页 |
| 第一节“入户”的主观评价 | 第22-24页 |
| 一、“入户”的主观意图 | 第22-23页 |
| 二、行为人对“户”的认知 | 第23-24页 |
| 第二节“入户”的客观特征 | 第24-26页 |
| 一、“入户”的非法性 | 第24-25页 |
| 二、“入户”的客观行为方式 | 第25-26页 |
| 第三节“入户盗窃”的“入户”与其他犯罪中入户行为的比较 | 第26-29页 |
| 一、与“非法侵入住宅罪”中侵入他人住宅行为的比较 | 第26-27页 |
| 二、与“入户抢劫”中“入户”的比较 | 第27-29页 |
| 第三章“入户盗窃”相关理论问题探讨 | 第29-36页 |
| 第一节 入户行为与盗窃行为的关系 | 第29-31页 |
| 一、入户行为的性质 | 第29-30页 |
| 二、入户行为与盗窃行为的关系 | 第30-31页 |
| 第二节“入户盗窃”的犯罪形态 | 第31-36页 |
| 一、“入户盗窃”的既遂形态 | 第31-33页 |
| 二、“入户盗窃”的预备形态 | 第33-34页 |
| 三、“入户盗窃”的未遂形态 | 第34-35页 |
| 四、“入户盗窃”的中止形态 | 第35-36页 |
| 第四章“入户盗窃”与其他犯罪行为交叉的司法认定 | 第36-48页 |
| 第一节“入户盗窃”与“非法侵入住宅罪”的竞合 | 第36-37页 |
| 第二节“入户盗窃”的转化问题 | 第37-41页 |
| 一、“入户盗窃”转化的主体条件 | 第37-38页 |
| 二、“入户盗窃”转化的主观条件 | 第38页 |
| 三、“入户盗窃”转化的客观条件 | 第38-41页 |
| 第三节 入户盗窃行为与盗窃罪其他客观行为方式间的交叉关系 | 第41-48页 |
| 一、携带凶器入户盗窃 | 第41-43页 |
| 二、多次入户盗窃 | 第43-45页 |
| 三、入户盗窃达到数额较大 | 第45-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