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追逐竞驶型危险驾驶罪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8-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0-12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追逐竞驶型危险驾驶罪的行为解读 | 第14-25页 |
第一节 追逐竞驶行为的认识误区 | 第14-16页 |
一、追逐竞驶不等于飙车 | 第14-15页 |
二、追逐竞驶不要求高速 | 第15-16页 |
三、追逐竞驶不要求两车以上 | 第16页 |
第二节 追逐竞驶行为的立体分析 | 第16-21页 |
一、追逐竞驶的行为类型 | 第16-18页 |
二、情节恶劣的实质判断 | 第18-19页 |
三、与寻衅滋事罪的相似点 | 第19-20页 |
四、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辨析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其他相关要素的界定 | 第21-25页 |
一、道路 | 第21-23页 |
二、驾驶 | 第23-24页 |
三、机动车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追逐竞驶型危险驾驶罪的主观剖析 | 第25-31页 |
第一节 故意与过失之争 | 第25-26页 |
一、过失论的理论困境 | 第25-26页 |
二、故意论的合理之处 | 第26页 |
第二节 特定的主观要素是否必要 | 第26-28页 |
一、特定的主观要素不具有立法必要性 | 第26-27页 |
二、特定的主观要素不具有司法可行性 | 第27-28页 |
第三节 驾驶人员的心理剖析 | 第28-31页 |
一、驾驶心理的负面性 | 第28-29页 |
二、与寻衅滋事罪的相似点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与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区别 | 第31-38页 |
第一节 行为特性的比较 | 第31-32页 |
一、对机动车的控制能力 | 第31-32页 |
二、行政违法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 | 第32页 |
第二节 证据认定的差别 | 第32-35页 |
一、关键性证据的特性不同 | 第33-34页 |
二、关键性证据核实的难度不等 | 第34页 |
三、证人证言的证明效力不同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出罪路径的迥异 | 第35-38页 |
一、醉驾型危险驾驶罪遵循事实判断 | 第35-36页 |
二、追逐竞驶型危险驾驶罪遵循价值判断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完善罪名设置的建议 | 第38-43页 |
第一节“危险”二字的涵义射程 | 第38-40页 |
一、危险驾驶罪的“危险” | 第38-39页 |
二、抽象危险犯的“危险”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建议分设罪名的理由 | 第40-43页 |
一、构成要件区别太大 | 第40页 |
二、实现罪名的威慑功能 | 第40-41页 |
三、塑造民众的规范意识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