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碳点 | 第12-13页 |
1.3 碳点的合成 | 第13-18页 |
1.3.1 碳点的合成原料 | 第13-15页 |
1.3.2 碳点的合成方法 | 第15-18页 |
1.4 碳点的性质 | 第18-19页 |
1.4.1 吸收性质 | 第18页 |
1.4.2 荧光性质 | 第18-19页 |
1.4.3 电化学发光性质 | 第19页 |
1.4.4 光诱导电子转移性质 | 第19页 |
1.4.5 生物毒性 | 第19页 |
1.5 碳点的功能化 | 第19-20页 |
1.6 碳点的应用 | 第20-24页 |
1.6.1 生物成像 | 第20-22页 |
1.6.2 传感和检测 | 第22页 |
1.6.3 药物传送 | 第22-23页 |
1.6.4 光催化 | 第23页 |
1.6.5 光电器件 | 第23-24页 |
1.7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7.1 选题背景 | 第24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pH敏感的氮原子掺杂碳点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 第26-41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3 N-CDs的制备 | 第28页 |
2.2.4 N-CDs量子产率的计算 | 第28页 |
2.2.5 pH的测定 | 第28-29页 |
2.2.6 细胞毒性实验 | 第29页 |
2.2.7 生物成像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9页 |
2.3.1 N-CDs的表征 | 第29-31页 |
2.3.2 N-CDs的光学性质 | 第31-35页 |
2.3.3 N-CDs的pH敏感性 | 第35-37页 |
2.3.4 细胞毒性测试和生物成像应用 | 第37-39页 |
2.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基于N-CDs的比率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金属离子传感应用 | 第41-53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3.2.3 N-CDs的制备 | 第42页 |
3.2.4 比率型荧光探针的构建 | 第42-43页 |
3.2.5 金属离子干扰测定 | 第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3.3.1 比率型荧光探针的构建 | 第43-45页 |
3.3.2 钙黄绿素对N-CDs荧光猝灭的机理探究 | 第45-47页 |
3.3.3 不同金属离子对比率型荧光探针的影响 | 第47页 |
3.3.4 铜离子检测应用 | 第47-49页 |
3.3.5 亚铁离子检测应用 | 第49-51页 |
3.4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PEG功能化碳点的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 | 第53-67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4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4页 |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54-65页 |
4.3.1 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54-56页 |
4.3.2 PEG功能化对碳点性质的影响 | 第56-58页 |
4.3.3 PEG功能化碳点的紫外吸收光谱图 | 第58-59页 |
4.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和红外光谱图表征 | 第59-60页 |
4.3.5 稳定性探究 | 第60-63页 |
4.3.6 细胞毒性测试 | 第63页 |
4.3.7 生物成像应用 | 第63-65页 |
4.4 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碳点的合成及其Bi3+检测应用 | 第67-81页 |
5.1 引言 | 第67-6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68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68-69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5.2.4 实验表征 | 第70页 |
5.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70-79页 |
5.3.1 碳点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表征 | 第70-72页 |
5.3.2 碳点的TEM测试表征 | 第72-73页 |
5.3.3 碳点的XPS能谱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 | 第73-75页 |
5.3.4 影响碳点荧光强度的因素 | 第75-76页 |
5.3.5 金属阳离子的干扰测定 | 第76-79页 |
5.4 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