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5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防风固沙措施及其原理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影响防风固沙措施防护效能的因子研究 | 第12-13页 |
1.2.3 针对防风固沙措施孔隙率及生物量分配模式开展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22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6-21页 |
2.2.1 仪器设备 | 第16-18页 |
2.2.2 实验模型 | 第18-19页 |
2.2.3 实验设计 | 第19-20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2-37页 |
3.1 孔隙率对防护带防风效能的影响研究 | 第22-32页 |
3.1.1 防护带防风效能对孔隙率变化的响应 | 第22-28页 |
3.1.1.1 防护带防风效能沿高度的变化 | 第22-24页 |
3.1.1.2 防护带防风效能沿距离的变化 | 第24-26页 |
3.1.1.3 平均防风效能与孔隙率、距离之间的关系 | 第26-28页 |
3.1.2 入口风速变化对防风效能的影响 | 第28-32页 |
3.2 生物量空间分配模式对林带防风效能的影响 | 第32-37页 |
3.2.1 防护带综合防风效能对空间生物量分配格局变化的响应 | 第32-35页 |
3.2.1.1 综合防风效能沿垂向的变化 | 第32-34页 |
3.2.1.2 综合防风效能沿距离的变化 | 第34-35页 |
3.2.2 空间生物量分配格局改变对防护带综合防风效能影响分析及其在防风固沙实践中的应用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7-40页 |
4.1 讨论 | 第37页 |
4.2 结论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47页 |
攻读在职硕士期间取得的业绩 | 第47-48页 |
导师简介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