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8页 |
1.1 前言 | 第9页 |
1.2 我国染料行业的现状及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 第9-11页 |
1.2.1 染料行业的现状 | 第9-10页 |
1.2.2 染料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第10页 |
1.2.3 染料废水引起的环境问题 | 第10-11页 |
1.3 工业上对染料废水的处理 | 第11-13页 |
1.3.1 物理法 | 第11-12页 |
1.3.2 化学法 | 第12-13页 |
1.3.3 生物法 | 第13页 |
1.4 活性炭对染料废水的吸附 | 第13-14页 |
1.4.1 活性炭的吸附理论 | 第13页 |
1.4.2 影响吸附的因素 | 第13-14页 |
1.4.3 活性炭处理染料废水的发展状况及前景 | 第14页 |
1.5 活性炭的制备及改性方法 | 第14-17页 |
1.6 本文探索思路及探索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实验 | 第18-22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8-1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2.2 所用的原料及多孔炭的表征方法 | 第19页 |
2.2.1 元素分析 | 第19页 |
2.2.2 BET分析 | 第19页 |
2.2.3 FESEM分析 | 第19页 |
2.2.4 TEM分析 | 第19页 |
2.2.5 XPS分析 | 第19页 |
2.3 多孔炭材料吸附性能测试 | 第19-22页 |
2.3.1 吸附等温线 | 第20-21页 |
2.3.2 吸附动力学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煤沥青基分级多孔炭的制备及其对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22-41页 |
3.1 初始炭实验部分 | 第22-26页 |
3.1.1 实验原料 | 第22-23页 |
3.1.2 分级多孔炭的制备 | 第23-24页 |
3.1.3 初始炭的吸附 | 第24-26页 |
3.2 分级多孔炭的表征 | 第26-30页 |
3.2.1 氮吸脱附分析 | 第26-28页 |
3.2.2 FESEM和TEM分析 | 第28-29页 |
3.2.3 多孔炭的XPS分析 | 第29-30页 |
3.3 初始炭吸附性能探索 | 第30-39页 |
3.3.1 吸附动力学 | 第30-34页 |
3.3.2 吸附等温线 | 第34-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多孔炭的氧化改性及其对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1-54页 |
4.1 改性多孔炭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4.1.1 改性多孔炭制备过程 | 第41页 |
4.1.2 改性多孔炭吸附 | 第41-42页 |
4.2 改性吸附剂的表征 | 第42-45页 |
4.2.1 改性吸附剂的氮吸脱附 | 第42-43页 |
4.2.2 FESEM和TEM分析 | 第43-44页 |
4.2.3 XPS分析 | 第44-45页 |
4.3 改性多孔炭吸附性能探索 | 第45-52页 |
4.3.1 吸附动力学 | 第45-48页 |
4.3.2 吸附等温线 | 第48-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吲哚基分级多孔炭的制备及其对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54-67页 |
5.1 吲哚基多孔炭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5.1.1 吲哚基多孔炭制备过程 | 第54-55页 |
5.1.2 吲哚基多孔炭的吸附 | 第55页 |
5.2 吲哚基多孔炭的表征 | 第55-59页 |
5.2.1 吲哚基多孔炭的氮吸脱附 | 第55-57页 |
5.2.2 FESEM和TEM分析 | 第57-58页 |
5.2.3 XPS分析 | 第58-59页 |
5.3 吲哚基多孔炭吸附性能探索 | 第59-66页 |
5.3.1 吸附动力学 | 第59-62页 |
5.3.2 吸附等温线 | 第62-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以及展望 | 第67-69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67-68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68页 |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