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介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合成机理 | 第14-23页 |
1.2.1 模板法 | 第14-18页 |
1.2.1.1 硬模板法 | 第14-16页 |
1.2.1.2 软模板法 | 第16-18页 |
1.2.2 自模板法 | 第18-23页 |
1.2.2.1 奥斯特瓦尔德熟化法(Ostwald ripening) | 第18-20页 |
1.2.2.2 柯肯达尔效应法(Kirkendall effect) | 第20-21页 |
1.2.2.3 电化学置换法(galvanic replacement) | 第21-22页 |
1.2.2.4 化学刻蚀法(chemical etching) | 第22-23页 |
1.3 介孔材料合成中的表面活性剂体系 | 第23-29页 |
1.3.1 单组份表面活性剂体系 | 第25-26页 |
1.3.2 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 | 第26页 |
1.3.3 双组份表面活性剂体系合成介孔氧化硅的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1.4 介孔材料的应用 | 第29-32页 |
1.4.1 介孔SiO_2的应用 | 第29-31页 |
1.4.2 介孔TiO_2的应用 | 第31-32页 |
1.5 本文的选题及主要内容 | 第32-35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1.5.2 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33页 |
1.5.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5-39页 |
2.1 实验材料与化学试剂 | 第35页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5-36页 |
2.3 材料表征仪器与方法 | 第36-39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D) | 第36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 第36-37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 第37页 |
2.3.4 N_2等温吸附-脱附表征(N_2 isothermal adsorption desorption) | 第37-38页 |
2.3.5 热重分析(TG)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合成及结构形貌调控 | 第39-57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3.2.1 试剂 | 第40页 |
3.2.2 仪器表征 | 第40页 |
3.2.3 介孔二氧化硅球的制备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5页 |
3.3.1 表面活性剂配比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41-44页 |
3.3.2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合成产物的形貌影响 | 第44-48页 |
3.3.3 助溶剂的配比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48-53页 |
3.3.4 关于助溶剂对介孔二氧化硅合成的机理讨论 | 第53-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中空介孔二氧化钛微球的合成及形貌调控 | 第57-73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4.2.1 试剂 | 第58页 |
4.2.2 仪器表征 | 第58-59页 |
4.2.3 介孔二氧化钛微球的制备 | 第59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9-72页 |
4.3.1 陈化温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59-64页 |
4.3.2 KCl的加量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3 氨水用量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4 NH4F浓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66-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件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