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消化系及腹部疾病论文--胰腺疾病论文

急性胰腺炎患者M1及M2样单核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相关机制研究

前言第4-5页
中文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6-28页
    1.1 急性胰腺炎的免疫学研究进展第16-22页
        1.1.1 免疫细胞在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第16-21页
        1.1.2 基于免疫基础上的治疗第21页
        1.1.3 小结第21-22页
    1.2 单核细胞在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第22-28页
        1.2.1 单核细胞与细菌感染第23-24页
        1.2.2 单核细胞与病毒感染第24-25页
        1.2.3 单核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第25-26页
        1.2.4 单核细胞与炎症性疾病第26-27页
        1.2.5 小结第27-28页
第2章 外周血单核细胞在轻症急性胰腺炎中的研究第28-50页
    2.1 引言第28-29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9-36页
        2.2.1 研究对象第29-31页
        2.2.2 临床指标第31页
        2.2.3 标本采集第31页
        2.2.4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31-33页
        2.2.5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第33页
        2.2.6 细胞计数第33-34页
        2.2.7 单核细胞表型测定第34页
        2.2.8 单核细胞功能测定第34-35页
        2.2.9 BD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技术(cytometricbead array,CBA)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第35-36页
        2.2.10 统计学方法第36页
    2.3 实验结果第36-46页
        2.3.1 MAP患者及健康对照的一般信息和临床特征第36-37页
        2.3.2 MAP患者外周血中M1样单核细胞升高第37-39页
        2.3.3 MAP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63- M1样与CD14+CD163+M2样单核细胞MAC387表达的变化第39-40页
        2.3.4 MAP患者CD14+CD163+M2样单核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的变化第40-42页
        2.3.5 MAP患者IL-12+M1型及IL-10+M2型单核细胞表达情况第42-43页
        2.3.6 CBA法检测外周血中IL-10和IL-12的水平第43-44页
        2.3.7 MAP患者临床指标与不同单核细胞亚群及血浆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44-46页
    2.4 讨论第46-48页
    2.5 小结第48-50页
第3章 单核细胞各亚群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研究第50-72页
    3.1 引言第50-51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1-57页
        3.2.1 研究对象第51页
        3.2.2 治疗方案及临床数据收集第51-52页
        3.2.3 临床指标第52页
        3.2.4 标本采集第52页
        3.2.5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52-54页
        3.2.6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第54页
        3.2.7 细胞计数第54-55页
        3.2.8 单核细胞表型测定第55页
        3.2.9 单核细胞功能测定第55-56页
        3.2.10 BD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技术(cytometricbead array,CBA)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第56-57页
        3.2.11 统计学方法第57页
    3.3 实验结果第57-68页
        3.3.1 SAP、MAP患者及健康对照的一般信息和临床特征第57-58页
        3.3.2 SAP患者M1样及M2样单核细胞的变化第58-60页
        3.3.3 MAC387在M1样及M2样单核细胞的表达情况第60-62页
        3.3.4 SAP患者M2样单核细胞相关受体的表达情况第62-64页
        3.3.5 SAP患者IL-12+ M1型及IL-10+ M2型单核细胞表达情况第64-65页
        3.3.6 CBA法检测外周血中IL-12和IL-10的水平第65页
        3.3.7 SAP患者临床指标与不同单核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65-67页
        3.3.8 SAP患者规范治疗后临床特征及M1、M2样单核细胞,血浆IL-12、IL-10水平的变化第67-68页
    3.4 讨论第68-70页
    3.5 小结第70-72页
第4章 全文结论第72-74页
第5章 主要创新点与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92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2-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USP11稳定磷酸化的E2F1驱动Peg10基因表达和激活肺上皮细胞的研究
下一篇:吉林地区HBV/HCV感染流行病学新特征及HBV感染者PNPLA3、TM6SF2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与HBV感染并发脂肪肝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