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8-19页 |
引言 | 第19-20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20-48页 |
第1章 钩端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病 | 第20-32页 |
1.1 病原学 | 第20-22页 |
1.1.1 分类 | 第20-21页 |
1.1.2 基因组 | 第21页 |
1.1.3 形态 | 第21页 |
1.1.4 培养 | 第21-22页 |
1.2 流行病学 | 第22-24页 |
1.2.1 带菌动物 | 第22-23页 |
1.2.2 带菌率及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1.3 诊断学 | 第24-25页 |
1.4 病理学 | 第25-27页 |
1.5 发病机理 | 第27-29页 |
1.5.1 进入、粘附、入侵和散播 | 第27页 |
1.5.2 钩端螺旋体的胞内存活 | 第27-28页 |
1.5.3 毒力因子 | 第28-29页 |
1.6 动物模型 | 第29-32页 |
第2章 钩体与宿主的互作 | 第32-44页 |
2.1 钩体的免疫逃避 | 第32-36页 |
2.1.1 补体逃避途径 | 第32-35页 |
2.1.2 吞噬体抵抗途径 | 第35-36页 |
2.2 模式识别受体与钩体的识别 | 第36-40页 |
2.2.1 TLR2、TLR4对钩体的识别 | 第36-38页 |
2.2.2 胞内炎性体对钩体的识别 | 第38-40页 |
2.3 钩体与细胞因子 | 第40-41页 |
2.4 钩体与细胞自噬 | 第41-44页 |
第3章 钩体病的防治 | 第44-48页 |
3.1 疫苗 | 第44-45页 |
3.2 抗生素及抗生素预防 | 第45-46页 |
3.3 中药及中药单体治疗 | 第46页 |
3.4 免疫调节剂 | 第46-48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48-110页 |
第1章 TLR2在钩端螺旋体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48-72页 |
1.1 材料 | 第49-51页 |
1.1.1 菌株 | 第49页 |
1.1.2 实验动物 | 第49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1.1.4 仪器和设备 | 第50-51页 |
1.1.5 试剂配制 | 第51页 |
1.2 方法 | 第51-56页 |
1.2.1 动物感染及处理 | 第51-52页 |
1.2.2 钩体DNA提取 | 第52页 |
1.2.3 qPCR检测体内钩体量 | 第52-53页 |
1.2.4 RNA提取 | 第53页 |
1.2.5 反转录 | 第53-54页 |
1.2.6 RT-qPCR | 第54-55页 |
1.2.7 病理组织学观察及评分 | 第55页 |
1.2.8 腹腔巨噬细胞提取 | 第55-56页 |
1.2.9 细胞感染及处理 | 第56页 |
1.2.10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1.3 结果 | 第56-70页 |
1.3.1 钩体易感和耐受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1.3.2 TLR2、TLR4基因在钩体易感和耐受模型中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57-60页 |
1.3.3 TLR2缺陷对小鼠感染钩体后的影响 | 第60-61页 |
1.3.4 应用TLR2激动剂治疗金黄地鼠钩体病的效果 | 第61-63页 |
1.3.5 TNF-α、IL-1β、IL-10基因在钩体易感和耐受模型中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63-66页 |
1.3.6 TLR2对钩体感染过程中IL-10/TNF-α比值的影响 | 第66-68页 |
1.3.7 钩体引起的IL-10表达依赖TLR | 第68-70页 |
1.4 讨论 | 第70-71页 |
1.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2章 NLRP3在钩端螺旋体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72-90页 |
2.1 材料 | 第72-75页 |
2.1.1 菌株和细胞 | 第72页 |
2.1.2 实验动物 | 第72-73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73页 |
2.1.4 仪器和设备 | 第73-74页 |
2.1.5 试剂配制 | 第74-75页 |
2.2 方法 | 第75-79页 |
2.2.1 动物感染及处理 | 第75-76页 |
2.2.2 钩体DNA提取 | 第76页 |
2.2.3 qPCR检测体内钩体量 | 第76页 |
2.2.4 RNA提取 | 第76页 |
2.2.5 反转录 | 第76-77页 |
2.2.6 RT-qPCR | 第77页 |
2.2.7 病理组织学观察及评分 | 第77页 |
2.2.8 腹腔巨噬细胞提取 | 第77页 |
2.2.9 细胞感染及处理 | 第77-78页 |
2.2.1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1β | 第78页 |
2.2.11 蛋白提取 | 第78页 |
2.2.12 Westernblot检测 | 第78-79页 |
2.2.13 数据处理 | 第79页 |
2.3 结果 | 第79-88页 |
2.3.1 NLRP3、NLRC4在钩体易感和耐受模型中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79-81页 |
2.3.2 NLRP3缺陷对小鼠感染钩体后的影响 | 第81-83页 |
2.3.3 钩体引起的IL-1β主要依赖NLRP | 第83-85页 |
2.3.4 IL-1β抑制剂对钩体感染的影响 | 第85页 |
2.3.5 NLRP3缺陷对钩体引起的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 | 第85-87页 |
2.3.6 细胞自噬水平在钩体耐受和易感染模型中的差异分析 | 第87-88页 |
2.4 讨论 | 第88-89页 |
2.5 小结 | 第89-90页 |
第3章 多西环素对钩端螺旋体引起的TLR2、NLRP3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90-110页 |
3.1 材料 | 第90-92页 |
3.1.1 菌株和细胞 | 第90-91页 |
3.1.2 实验动物 | 第91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91页 |
3.1.4 仪器和设备 | 第91页 |
3.1.5 试剂配制 | 第91-92页 |
3.2 方法 | 第92-95页 |
3.2.1 细胞毒性检测(CCK) | 第92页 |
3.2.2 超声破碎钩体 | 第92-93页 |
3.2.3 细胞感染及处理 | 第93页 |
3.2.4 动物感染及处理 | 第93-94页 |
3.2.5 RNA提取 | 第94页 |
3.2.6 反转录 | 第94页 |
3.2.7 RT-qPCR | 第94页 |
3.2.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1β | 第94页 |
3.2.9 蛋白提取和表达检测 | 第94页 |
3.2.10 细胞焦亡检测(LDH) | 第94-95页 |
3.2.11 数据处理 | 第95页 |
3.3 结果 | 第95-107页 |
3.3.1 多西环素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95-96页 |
3.3.2 多西环素对钩体引起的体内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96-98页 |
3.3.3 多西环素对钩体引起的体外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98-100页 |
3.3.4 多西环素对钩体引起的TLR2、TLR4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00页 |
3.3.5 多西环素对钩体引起的NLRP3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3.3.6 多西环素对钩体引起TLR2下游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3.3.7 多西环素对钩体引起的NLRP3炎性体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3.3.8 多西环素对钩体引起的Na/Kβ1亚基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3.3.9 多西环素对LPS+ATP引起的NLRP3炎性体激活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3.3.10 多西环素抑制NLRP3炎性体激活的Priming阶段 | 第105-106页 |
3.3.11 多西环素对细胞焦亡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3.3.12 多西环素药效持续时间 | 第107页 |
3.4 讨论 | 第107-109页 |
3.5 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论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36页 |
导师简介 | 第136-138页 |
作者简介 | 第138-140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