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大田县水环境治理模式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理论与模式构建 | 第16-23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16-18页 |
一、水环境 | 第16页 |
二、治理模式 | 第16-17页 |
三、河长制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理论概述 | 第18-19页 |
一、公共物品理论 | 第18页 |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水环境治理中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应用 | 第19-23页 |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运用 | 第19-20页 |
二、水环境治理模式的选择分析 | 第20-21页 |
三、多中心治理模式中各主体的功能定位和实现途径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大田县水环境治理的现状 | 第23-32页 |
第一节 大田县水环境治理的背景 | 第23-28页 |
一、我国水环境及其治理概况 | 第23-25页 |
二、福建省水环境及其治理概况 | 第25-26页 |
三、大田县水环境概况 | 第26-27页 |
四、大田县水环境治理历程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大田县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做法 | 第28-31页 |
一、领导——设立河长管理机构 | 第28页 |
二、贯彻——强化巡查考评机制 | 第28-29页 |
三、监督——扩大参与监督范围 | 第29-30页 |
四、执法——成立专业执法队伍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大田县水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 | 第31-32页 |
一、强化地方政府水环境监管职责 | 第31页 |
二、提高政府部门联动治理效率 | 第31页 |
三、阶段性水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大田县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2-35页 |
第一节 大田县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一、治理过程行政依赖明显 | 第32页 |
二、公众参与度不高 | 第32-33页 |
三、企业参与治理不积极 | 第33页 |
四、第三部门作用发挥有限 | 第33页 |
第二节 大田县水环境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3-35页 |
一、治理主体单一 | 第33-34页 |
二、公众参与治理的意识薄弱 | 第34页 |
三、市场治理模式运用不足 | 第34页 |
四、第三部门参与治理缺位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国内外水环境治理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 第35-39页 |
第一节 国内水环境治理模式 | 第35-36页 |
一、直接管制模式 | 第35页 |
二、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国外水环境治理模式 | 第36-38页 |
一、区域协商治理模式 | 第36-37页 |
二、公众参与治理模式 | 第37页 |
三、市场机制参与治理模式 | 第37页 |
四、第三部门参与治理模式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国内外水环境治理模式的启示 | 第38-39页 |
第六章 大田县水环境治理模式的优化建议 | 第39-48页 |
第一节 明确政府在水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 第39-43页 |
一、专门管理机构 | 第39-40页 |
二、立法治理手段 | 第40-41页 |
三、检查考评监管体系 | 第41-42页 |
四、网络协同治理平台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强化企业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参与作用 | 第43-44页 |
一、自愿性环境政策工具 | 第43页 |
二、水污染补偿制度 | 第43页 |
三、水污染排污许可制度 | 第43-44页 |
四、市场企业化运作 | 第44页 |
第三节 发挥第三部门在水环境治理中的支持作用 | 第44-45页 |
一、专家顾问委员会 | 第44-45页 |
二、公益护河队伍 | 第45页 |
三、专业化、职业化监督管理培训机制 | 第45页 |
第四节 推动公民在水环境治理中的监督作用 | 第45-48页 |
一、民众管理委员会 | 第45-46页 |
二、污染举报、听证制度 | 第46-47页 |
三、民意调查咨询机构 | 第47页 |
四、信息公开监督平台 | 第47-4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48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