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

非贯通节理岩体断裂特性及损伤模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非贯通节理岩体断裂特性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岩体宏观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3 岩体细观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现状第15页
        1.2.4 岩体宏细观耦合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研究现状评述及分析第17-18页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1页
        1.4.1 研究主要内容第18-19页
        1.4.2 研究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2章 非贯通节理断裂特征研究第21-38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非贯通节理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第21-24页
        2.2.1 张开型节理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第21-23页
        2.2.2 闭合型节理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第23-24页
    2.3 节理尖端应力分布情况第24-25页
        2.3.1 直角坐标系下应力分布情况第24-25页
        2.3.2 极坐标系下应力分布情况第25页
    2.4 节理尖端断裂准则第25-27页
        2.4.1 最大周向应力准则第25-26页
        2.4.2 最大切向应力准则第26-27页
    2.5 破坏形式判据分析第27-31页
    2.6 算例分析第31-36页
        2.6.1 张开型非贯通节理尖端断裂情况分析第31-32页
        2.6.2 闭合型非贯通节理尖端起裂角分析第32-36页
    2.7 小结第36-38页
第3章 非贯通节理岩体宏观损伤模型第38-58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非贯通节理岩体损伤模型第38-43页
        3.2.1 损伤变量计算公式第38-39页
        3.2.2 单组非贯通节理应力强度因子第39-41页
        3.2.3 单组非贯通节理岩体损伤模型第41-42页
        3.2.4 非贯通节理损伤临界角第42-43页
        3.2.5 损伤模型张量化第43页
    3.3 渗压作用下非贯通节理岩体损伤模型第43-46页
        3.3.1 渗压作用下节理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第43-45页
        3.3.2 渗压作用下节理岩体损伤模型第45-46页
    3.4 算例分析第46-56页
        3.4.1 张开型非贯通节理岩体损伤模型验证第46-48页
        3.4.2 闭合型非贯通节理损伤模型验证第48-51页
        3.4.3 闭合非贯通节理损伤临界角第51-54页
        3.4.4 渗压作用下节理岩体损伤模型第54-56页
    3.5 小结第56-58页
第4章 非贯通节理岩体宏、细观耦合损伤模型第58-72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岩体细观损伤模型第58-63页
        4.2.1 岩体微元强度细观分布函数第58-59页
        4.2.2 微元强度准则第59-60页
        4.2.3 细观参数的确定第60-61页
        4.2.4 材料参数的影响第61-63页
    4.3 岩体宏细观耦合损伤模型第63-65页
        4.3.1 宏细观耦合损伤变量计算方法第64-65页
        4.3.2 建立损伤模型第65页
    4.4 算例分析第65-71页
        4.4.1 模型验证第66-67页
        4.4.2 节理半长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第67-68页
        4.4.3 节理尖端曲率半径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第68页
        4.4.4 内摩擦角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第68-69页
        4.4.5 法向刚度及切向刚度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第69-71页
    4.5 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5页
    5.1 结论第72-73页
    5.2 展望第73-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INMAP和TRIGRS模型的辰溪县暴雨型浅层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
下一篇:内蒙古朝不楞铁多金属矿床物质组成与矿床成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