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非贯通节理岩体断裂特性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岩体宏观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岩体细观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4 岩体宏细观耦合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现状评述及分析 | 第17-18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非贯通节理断裂特征研究 | 第21-38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非贯通节理尖端应力强度因子 | 第21-24页 |
2.2.1 张开型节理尖端应力强度因子 | 第21-23页 |
2.2.2 闭合型节理尖端应力强度因子 | 第23-24页 |
2.3 节理尖端应力分布情况 | 第24-25页 |
2.3.1 直角坐标系下应力分布情况 | 第24-25页 |
2.3.2 极坐标系下应力分布情况 | 第25页 |
2.4 节理尖端断裂准则 | 第25-27页 |
2.4.1 最大周向应力准则 | 第25-26页 |
2.4.2 最大切向应力准则 | 第26-27页 |
2.5 破坏形式判据分析 | 第27-31页 |
2.6 算例分析 | 第31-36页 |
2.6.1 张开型非贯通节理尖端断裂情况分析 | 第31-32页 |
2.6.2 闭合型非贯通节理尖端起裂角分析 | 第32-36页 |
2.7 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非贯通节理岩体宏观损伤模型 | 第38-58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非贯通节理岩体损伤模型 | 第38-43页 |
3.2.1 损伤变量计算公式 | 第38-39页 |
3.2.2 单组非贯通节理应力强度因子 | 第39-41页 |
3.2.3 单组非贯通节理岩体损伤模型 | 第41-42页 |
3.2.4 非贯通节理损伤临界角 | 第42-43页 |
3.2.5 损伤模型张量化 | 第43页 |
3.3 渗压作用下非贯通节理岩体损伤模型 | 第43-46页 |
3.3.1 渗压作用下节理尖端应力强度因子 | 第43-45页 |
3.3.2 渗压作用下节理岩体损伤模型 | 第45-46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46-56页 |
3.4.1 张开型非贯通节理岩体损伤模型验证 | 第46-48页 |
3.4.2 闭合型非贯通节理损伤模型验证 | 第48-51页 |
3.4.3 闭合非贯通节理损伤临界角 | 第51-54页 |
3.4.4 渗压作用下节理岩体损伤模型 | 第54-56页 |
3.5 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非贯通节理岩体宏、细观耦合损伤模型 | 第58-72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岩体细观损伤模型 | 第58-63页 |
4.2.1 岩体微元强度细观分布函数 | 第58-59页 |
4.2.2 微元强度准则 | 第59-60页 |
4.2.3 细观参数的确定 | 第60-61页 |
4.2.4 材料参数的影响 | 第61-63页 |
4.3 岩体宏细观耦合损伤模型 | 第63-65页 |
4.3.1 宏细观耦合损伤变量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4.3.2 建立损伤模型 | 第65页 |
4.4 算例分析 | 第65-71页 |
4.4.1 模型验证 | 第66-67页 |
4.4.2 节理半长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67-68页 |
4.4.3 节理尖端曲率半径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68页 |
4.4.4 内摩擦角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5 法向刚度及切向刚度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69-71页 |
4.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5.1 结论 | 第72-73页 |
5.2 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