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5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3-21页 |
2.1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3-17页 |
2.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2.2.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念 | 第17页 |
2.2.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种类 | 第17-19页 |
2.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 第19-21页 |
第3章 滨州农商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第21-34页 |
3.1 滨州农商行概况 | 第21-22页 |
3.1.1 滨州农商行介绍 | 第21页 |
3.1.2 滨州农商行信贷管理发展过程 | 第21-22页 |
3.1.3 滨州农商行组织结构 | 第22页 |
3.2 滨州农商行信贷资产概况 | 第22-23页 |
3.3 滨州农商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 第23-25页 |
3.3.1 利用完善贷款人身份信息控制风险 | 第23-24页 |
3.3.2 细化岗位职责,对等的管理机制控制风险 | 第24页 |
3.3.3 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 | 第24-25页 |
3.4 滨州农商行信贷业务风险识别与评价 | 第25-32页 |
3.4.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28页 |
3.4.2 指标选择标准 | 第28-32页 |
3.5 风险评价模型得出的主要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32-34页 |
3.5.1 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32-33页 |
3.5.2 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33页 |
3.5.3 市场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33-34页 |
第4章 滨州农商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 第34-42页 |
4.1 针对违规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 第34-35页 |
4.1.1 明确管理目标和流程 | 第34页 |
4.1.2 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功能 | 第34页 |
4.1.3 严格实施业务隔离制度 | 第34-35页 |
4.1.4 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 第35页 |
4.2 完善信用评估体系,强化客户管理 | 第35-40页 |
4.2.1 建立健全信用评估体系 | 第36-38页 |
4.2.2 完善信用评级指标 | 第38-40页 |
4.3 提升信贷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信贷结构调整 | 第40页 |
4.4 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合理划分风险管理职责 | 第40-4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2-43页 |
5.1 结论 | 第42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附录 个人简历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