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北宋咏乐舞诗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20页
    一、研究对象的确立第10-12页
    二、选题意义第12-14页
    三、研究现状第14-18页
    四、研究路径第18-20页
第一章 北宋咏乐舞诗产生的缘由第20-32页
    第一节 北宋乐舞的繁荣第20-24页
        一、宫廷乐舞的盛况第21-22页
        二、市井民间乐舞的繁荣第22-24页
    第二节 乐舞艺术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第24-28页
        一、文人参与宫廷乐改第24-25页
        二、文人参与节庆观赏乐舞第25-26页
        三、宴饮之风的兴盛风靡第26-28页
    第三节 继承前朝咏乐舞诗的传统第28-32页
        一、宋前咏乐舞诗创作的传统第28-30页
        二、北宋文人对前代乐舞诗的仿拟第30-32页
第二章 北宋咏乐舞诗的表现主题与文化内涵第32-50页
    第一节 北宋咏乐舞诗的分类第32-37页
        一、咏乐诗第32-35页
        二、咏舞诗第35-37页
    第二节 北宋咏乐舞诗的表现主题第37-43页
        一、政治风云第37-38页
        二、抒怀咏志第38-40页
        三、歌咏乐人第40-43页
    第三节 北宋乐舞诗中蕴含的审美观念第43-45页
        一、青睐纤弱柔婉的舞蹈第43-44页
        二、崇尚复古典雅的音乐第44-45页
    第四节 雅俗文化属性的对立与兼容第45-50页
        一、北宋咏乐舞诗中的雅文化属性第45-47页
        二、北宋咏乐舞诗中的俗文化属性第47-48页
        三、雅俗文化属性的统一第48-50页
第三章 北宋咏乐舞诗的艺术特色第50-68页
    第一节 咏乐舞诗中的写人艺术第50-53页
        一、典型细节的捕捉第50-51页
        二、形神相映第51-52页
        三、渲染、烘托人物形象第52-53页
    第二节 咏乐舞诗中的场景描写第53-57页
        一、“景”对“情”的正面衬托,烘托氛围第53-54页
        二、“景”对“情”的反面衬托,“乐景”写“哀情”第54页
        三、情景合一第54-55页
        四、幻境描写第55-57页
    第三节 咏乐舞诗中的听觉描写第57-59页
        一、听觉留白第57-58页
        二、自然之声的拟声第58-59页
    第四节 修辞手法的使用第59-62页
        一、比喻第59-61页
        二、通感第61页
        三、用典第61-62页
        四、夸张第62页
    第五节 创作手法上的对立统一第62-68页
        一、虚与实的相对关系第63-65页
        二、快与慢的张弛交替第65-68页
第四章 北宋咏乐舞诗的价值第68-76页
    第一节 北宋咏乐舞诗的美学与文学价值第68-73页
        一、语言美第68-70页
        二、北宋咏乐舞诗的意象组合美第70-71页
        三、北宋乐舞诗的古朴内敛美第71-73页
    第二节 北宋咏乐舞诗的乐舞学价值第73-75页
    第三节 北宋咏乐舞诗的文学价值第75-76页
结语第76-78页
附录第78-94页
致谢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2页
作者简历第102-104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元诗“四大家”歌行研究
下一篇:《红楼梦》的声音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