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水生动物学论文

基于高通量DNA测序的南麂列岛海洋底栖环节动物多样性分析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4页
    1.1 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的概述第13-16页
        1.1.1 大型底栖动物的定义与生态地位第13-14页
        1.1.2 环境与海洋底栖动物的影响和相互关系第14-15页
        1.1.3 人类活动与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的关系第15页
        1.1.4 海洋大型底栖动物与生态评价第15-16页
    1.2 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概况第16-21页
        1.2.1 海洋自然保护区概述及其意义第17-18页
        1.2.2 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概况第18-20页
        1.2.3 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相关海洋生物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 国内外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第21-24页
        1.3.1 高通量技术的发展第21-22页
        1.3.2 DNA条形码技术在高通量测序中的应用第22-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35页
    2.1 样本采集第24-26页
        2.1.1 采样时间第24页
        2.1.2 采样地点第24-25页
        2.1.3 样本采集后的后续实验操作及保存第25-26页
    2.2 实验所需的物品和仪器设备第26-27页
    2.3 DNA提取和储存第27页
    2.4 高通量测序流程及数据分析方法第27-33页
        2.4.1 实验流程第27-30页
        2.4.2 数据信息处理流程第30-31页
        2.4.3 物种分析方法第31-32页
        2.4.4 Alpha多样性分析方法第32-33页
    2.5 SANGER测序及分析方法第33-35页
        2.5.1 引物选择及PCR过程第33-34页
        2.5.2 Sanger测序数据分析第34-35页
第三章 结果第35-54页
    3.1 高通量测序鉴定结果第35-44页
        3.1.1 春季(2017年5月)高通量测序鉴定结果第35-37页
        3.1.2 夏季(2017年8月)高通量测序鉴定结果第37-40页
        3.1.3 秋季(2017年11月)高通量测序鉴定结果第40-42页
        3.1.4 冬季(2018年3月)高通量测序鉴定结果第42-44页
    3.2 各季度样本ALPHA多样性指数第44页
    3.3 形态学以及SANGER测序鉴定结果第44-52页
        3.3.1 春季(2017年5月)形态学以及Sanger测序鉴定结果第44-46页
        3.3.2 夏季(2017年8月)形态学以及Sanger测序鉴定结果第46-48页
        3.3.3 秋季(2017年11月)形态学以及Sanger测序鉴定结果第48-50页
        3.3.4 冬季(2018年2月)形态学以及Sanger测序鉴定结果第50-52页
    3.4 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讨论第54-58页
    4.1 高通量测序的优点与数据库的局限性第54-56页
    4.2 南麂列岛保护区海洋底栖环节动物多样性第56-58页
        4.2.1 海洋底栖环节动物多样性分析第56页
        4.2.2 南麂列岛海洋底栖环节动物物种多样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意义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4页
致谢第64-6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集成学习的蛋白质序列分类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集胞藻6803中PⅡ的敲除增加NDH-1介导的呼吸及环式电子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