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专科护理学论文--外科护理学论文

基于循证构建减轻Ⅱ度烧伤患者操作性疼痛护理与管理策略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1.2 文献综述第14-16页
        1.2.1 心理干预第14-15页
        1.2.2 虚拟现实技术第15页
        1.2.3 揭除敷料方式第15页
        1.2.4 新型敷料第15-16页
        1.2.5 疼痛管理意识第16页
    1.3 研究思路第16-18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3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概念界定第18-19页
    2.1 烧伤程度分类第18页
    2.2 操作性疼痛(procedural pain)第18页
    2.3 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第18页
    2.4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第18-19页
第三章 烧伤患者质性访谈第19-25页
    3.1 背景及目的第19页
    3.2 对象与方法第19-21页
        3.2.1 研究对象第19-20页
        3.2.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3.3 结果第21-23页
        3.3.1 主题1第21页
        3.3.2 主题2第21页
        3.3.3 主题3第21-22页
        3.3.4 主题4第22页
        3.3.5 主题5第22-23页
        3.3.6 主题6第23页
    3.4 讨论第23-24页
        3.4.1 更新疼痛管理理念第23-24页
        3.4.2 发挥护士主导作用第24页
    3.5 小结第24-25页
第四章 基于循证构建减轻Ⅱ度烧伤患者操作性疼痛的护理与管理方案第25-51页
    4.1 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检索步骤第25-33页
        4.1.1 资料来源第25-26页
        4.1.2 纳入排除标准第26页
        4.1.3 检索策略第26页
        4.1.4 资料提取第26页
        4.1.5 用AGREE Ⅱ工具评价指南质量第26-28页
        4.1.6 循证结果第28-33页
        4.1.7 小结第33页
    4.2 减轻Ⅱ度烧伤患者操作性疼痛非药物护理干预的系统评价第33-47页
        4.2.1 背景与目的第33页
        4.2.2 研究方法第33-34页
        4.2.3 结局指标第34-35页
        4.2.4 文献质量评价第35页
        4.2.5 资料提取第35页
        4.2.6 统计学分析第35-36页
        4.2.7 结果第36-46页
        4.2.8 讨论第46-47页
    4.3 非随机对照类文献描述性分析第47-51页
        4.3.1 文献内容分析第47-48页
        4.3.2 证据分级及推荐强度标准第48页
        4.3.3 循证结果第48-51页
第五章 基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本土化方案条目第51-74页
    5.1 研究步骤第51-53页
        5.1.1 成立研究小组第51页
        5.1.2 初拟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第51页
        5.1.3 通过Delphi法确定第一轮减轻Ⅱ度烧伤患者操作性疼痛的护理方案第51-53页
    5.2 函询结果第53-70页
        5.2.1 函询专家结构分析第53-55页
        5.2.2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第55-64页
        5.2.3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第64-70页
    5.3 形成减轻Ⅱ度烧伤患者操作性疼痛的护理与管理方案第70-72页
    5.4 专家函询结果可靠性分析第72-74页
        5.4.1 专家积极系数第72页
        5.4.2 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第72-73页
        5.4.3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第73-74页
第六章 讨论第74-78页
    6.1 研究的意义第74页
    6.2 研究资料的科学性第74-78页
        6.2.1 质性研究的质量控制第74-75页
        6.2.2 研究资料的科学性第75-76页
        6.2.3 课题构建方案本土化的合理性分析第76-78页
第七章 结论第78-80页
    7.1 结论第78-79页
    7.2 研究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附录第88-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补肾类中药对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Klotho蛋白的影响及肾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