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缩写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前言 | 第16页 |
1.2 液流电池 | 第16-17页 |
1.3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 第17-20页 |
1.3.1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工作原理及结构概述 | 第17-19页 |
1.3.2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优势 | 第19-20页 |
1.3.3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0页 |
1.4 钒电池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钒电池隔膜材料研究进展 | 第21页 |
1.6 钒电池电解液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1.6.1 V(Ⅴ)电解液优化及稳定性研究 | 第22-23页 |
1.6.2 V(Ⅳ)稳定性及溶解规律研究 | 第23-24页 |
1.6.3 V(Ⅲ)稳定性及溶解规律研究 | 第24页 |
1.6.4 V(Ⅱ)稳定性研究 | 第24-25页 |
1.6.5 钒离子的溶解形式 | 第25-29页 |
1.6.6 钒电池电解液新的研究趋势 | 第29页 |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实验 | 第30-38页 |
2.1 原材料与仪器 | 第30页 |
2.2 电极制备 | 第30-31页 |
2.3 电解液研究体系及命名说明 | 第31-32页 |
2.3.1 电化学测试用电解液配置 | 第31页 |
2.3.2 正极电解液电解制备 | 第31-32页 |
2.3.3 负极电解液制备 | 第32页 |
2.4 钒离子浓度测定 | 第32-33页 |
2.4.1 电位滴定法 | 第32页 |
2.4.2 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配置 | 第32页 |
2.4.3 重铬酸钾标定溶液的配置 | 第32-33页 |
2.4.4 待测溶液的配置 | 第33页 |
2.4.5 电位滴定的步骤 | 第33页 |
2.5 高温稳定性实验 | 第33-34页 |
2.6 XRD测试 | 第34页 |
2.7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 | 第34页 |
2.8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4-35页 |
2.9 极化曲线线性极化区测试 | 第35页 |
2.10 交流阻抗测试 | 第35页 |
2.11 恒电流阶跃测试 | 第35-36页 |
2.12 电化学测试体系 | 第36页 |
2.13 电极反应动力学参数计算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钒电池新型正极电解质溶液的热稳定性研究 | 第38-48页 |
3.1 热稳定性考察 | 第38-44页 |
3.1.1 酸配比及总酸浓度对于V(Ⅴ)离子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41页 |
3.1.2 盐酸浓度对于V(Ⅴ)离子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44页 |
3.1.3 硫酸、盐酸浓度变化对于V(Ⅴ)离子热稳定性影响的解释说明 | 第44页 |
3.2 沉淀相XRD分析 | 第44-45页 |
3.3 正极活性物质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钒电池新型正极电解质溶液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8-100页 |
4.1 前言 | 第48页 |
4.2 混酸电解液体系伏安特性研究 | 第48-81页 |
4.2.1 酸配比对于正极半反应活性物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8-50页 |
4.2.2 总酸浓度对于正极半反应活性物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4.2.3 总酸浓度及酸配比对于活性物质液相扩散过程的影响 | 第52-81页 |
4.3 正极电解液总极化电阻研究 | 第81-84页 |
4.4 正极电解液交流阻抗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84-88页 |
4.5 正极电解液电极反应历程阻力研究 | 第88-9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负极电解液性能研究 | 第100-110页 |
5.1 负极电解液制备 | 第100页 |
5.2 负极电解液伏安特性研究 | 第100-103页 |
5.3 负极电极液总极化电阻研究 | 第103-104页 |
5.4 负极电解液交流阻抗性能研究 | 第104-105页 |
5.5 负极电解液电极反应历程阻力研究 | 第105-106页 |
5.6 负极电解液V~(2+)离子稳定性研究 | 第106-10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20-121页 |
附件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