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土质学论文--冻土学论文

融雪期冻土水热状况及积雪特性研究--以军塘湖河流域为例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进展第10-17页
        1.3.1 冻土水热研究进展第10-12页
        1.3.2 积雪特性研究现状第12-17页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页
        1.4.3 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设计与观测第19-26页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第20-23页
        2.1.1 地表覆盖类型与海拔状况第20页
        2.1.2 研究区融雪期气温变化第20-22页
        2.1.3 研究区积雪深度第22页
        2.1.4 研究区多年降水与蒸发变化第22-23页
    2.2 实验观测设计和数据获取第23-26页
        2.2.1 气象数据的自动获取第23页
        2.2.2 土壤冻融埋设测定第23页
        2.2.3 积雪特性观测及仪器原理介绍第23-26页
第三章 融雪期季节性冻土水热变化研究第26-33页
    3.1 融雪期季节性冻土湿度变化特征分析第26-28页
        3.1.1 融雪初始期冻土湿度变化过程第27页
        3.1.2 融雪波动期冻土湿度变化过程第27-28页
        3.1.3 融雪稳定期冻土湿度变化过程第28页
    3.2 融雪期季节性冻土温度变化特征分析第28-30页
        3.2.1 融雪初始期冻土温度变化过程第29页
        3.2.2 融雪波动期冻土温度变化过程第29页
        3.2.3 融雪稳定期冻土温度变化过程第29-30页
    3.3 不同海拔高度冻土变化情况第30-31页
        3.3.1 冻土冻融厚度和速率变化第31页
    3.4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四章 不同下垫面季节性冻土水热变化第33-46页
    4.1 草地下垫面季节性冻土水热变化分析第33-35页
        4.1.1 草地下垫面季节性冻土温度变化第33-34页
        4.1.2 草地下垫面季节性冻土湿度变化第34-35页
    4.2 林间草地下垫面季节性冻土水热变化分析第35-37页
        4.2.1 林间草地下垫面季节性冻土温度变化第35-36页
        4.2.2 林间草地下垫面季节性冻土湿度变化第36-37页
    4.3 林地下垫面季节性冻土水热变化分析第37-39页
        4.3.1 林地下垫面季节性冻土温度变化第37页
        4.3.2 林地下垫面季节性冻土湿度变化第37-39页
    4.4 不同下垫面季节性冻土水热变化对比分析第39-40页
        4.4.1 三种不同下垫面土壤湿度比较第39页
        4.4.2 气温与不同下垫面土壤温湿度相关关系第39-40页
    4.5 冻土水热相关关系分析第40-44页
    4.6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五章 融雪期积雪特性分析研究第46-59页
    5.1 积雪密实化过程第46页
    5.2 积雪雪层温度第46-48页
    5.3 积雪含水率和密度第48-53页
        5.3.1 积雪含水率变化特征第48-51页
        5.3.2 积雪密度变化特征第51-53页
    5.4 积雪层温度,雪层含水率,积雪密度相关性分析第53-55页
    5.5 积雪深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55-56页
        5.5.1 积雪深度日变化过程第55页
        5.5.2 融雪期积雪深度变化过程第55-56页
    5.6 本章小结第56-59页
第六章 结论、问题及展望第59-64页
    6.1 主要结论第59-62页
        6.1.1 融雪期内季节性冻土变化规律第59页
        6.1.2 融雪期不同下垫面冻土温湿度变化特征第59-60页
        6.1.3 融雪期积雪特性变化第60-62页
    6.2 可能创新点第62页
    6.3 存在问题及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硕士期间参与项目情况及发表论文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PIV技术锚板在粉土与砂土中的变形破坏机理的对比模型试验研究
下一篇:铌基电催化剂设计合成及其在直接醇类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